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8633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7)(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论述类文本阅读(7)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

2、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于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

3、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

4、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方面。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2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5

5、分)答案:1C2技术的自我隐蔽特征导致了很多人难以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古代学术传统注重对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影响了社会主流对于技术的正面肯定;而作为社会底层的技术操作者,其对技术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也就难以促成人们对技术的广泛认同。(共5分,共两点。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

6、。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官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

7、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口率察举,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8、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1下列各项是对文章里引文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9、”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官位世代相传的制度确保了贵族统治的垄断地位。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区别于以往官员选拔制度的最大之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起公天下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因为它任人唯亲而无视其他。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

10、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D隋唐以后确立的只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B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C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

11、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D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其人才选拔机制的规范性和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的选官制度,因而它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对我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答案:1C(这只是九品中正制建立的原因,而且并没有解决问题)2D(看重血统和任人唯亲不是一回事,世袭制也不能说就是一种倒退,A项概念混淆。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才逐步建立起来,B项说法倒置因果。察举制并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规范化的标志;衡量标准既看个人才能和德行,也看家世。C项属于无中生有)3B(并不始终是第一位的,说法过于绝对)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2、-3题。 借“申遗”扩大书法世界影响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有关负责人在北京宣布,书法“申遗”的正式文本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这标志着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踏上了申请成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旅程。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如果以殷商的甲骨文为发轫,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而佳作荟萃。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艺术元素,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当年毕加索在博物馆见到中国书法时震撼不已,他沉浸

13、在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中,在“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中,发出了“这是艺术中的艺术”的惊叹。而日本书法艺术界把中国书法称为“思想与造型的艺术”。日本早在我国汉代时,即派遣使者来学习汉字书法和儒学。日本书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德太子所书的法华义疏,就直接取法我国隋朝书法。及至唐代,来中国学习书法的遣唐使更是众多,日本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师空海即是其中的代表。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派遣过来中国学习书法的使者。然而,由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过于悠久,艺术资源过于深厚,名篇佳作过于丰富,由此产生出一种书法文化“老祖母”心理,自认为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的。于是对外交流趋于封闭

14、,对外展示趋于停滞,对外宣传趋于低迷。这种心理阻碍了中国书法向世界推广发展的前景,遮蔽了中国书法向世界辐射传播的空间。而日本却在书法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和积极开拓。结果,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 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而近些年,我们依然没有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强烈意识和心理准备,去国外办的书法展既不多,又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而对艺术人气颇高、注重多元创作的欧美很少光顾,所以,我国不少名气很大、功力精深的书法大家如沈尹默、吴湖帆、丰子恺、马公愚等在欧美鲜为人知。于是,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而韩国,尽管政府没

15、有把书法“申遗”的打算,但一些民间团体或个人却可能提出这种主张。如今,中国书法“申遗”的步子已经跨出,但这仅是良好的开始,我们在书法教育、书法传承、书法创作乃至书法保护上更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同时,推动中国书法国际化,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推介措施,又要有系统的策展计划,要多搞一些国际性的交流展和巡回展。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使古老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书法在国际艺苑上光彩照人的目的。(摘自12月9日文汇报)1下列对书法文化“老祖母”心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心理是基于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艺术资源深厚,名篇佳作丰富而产生的。B这种心理认为中国书法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 C这种心理直接导致了中国书法的衰落以及在国际影响上的缺席。D这种心理阻碍了中国书法国际化的前景。2下列对“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艺术元素,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针对中国书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