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86172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日本国民性(精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亲戚?友邦?世仇?解剖日本国民性(合集版,原创,长帖)俺断断续续写过一个系列帖子来解剖日本的国民性,蒙某论坛斑竹邀请,这次把它们整理一下。 在很多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中,往往偏重于残忍或者朴实,设计的精巧或者思想的僵硬,在某些所谓“真正的亲日派”和“知日派”的文章中,也没能把菊与刀的矛盾根源解释清楚,那么,俺就来试试。 1 地理因素 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地理将决定性格。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正好俺是唐山人,可能在地震多发区居住的人才会体会那种随时可能over的感觉。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所以只要想作的事情,就要抓紧做完。日本人往往会显得很急躁,无太长远的规划,缺乏战略构想,这在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很明显。同样,韩国人也往往如此,这与韩国的常年战乱和战争危机感有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日本的地域狭长,回旋余地很小(和中国正好相反),如果发生战乱,不能象中国老百姓那样跑来跑去,更不能躲进深山老林修道成仙,只能硬拼或者归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崇拜强权,或老实的做顺民,或死拼到底,他们崇拜的是这两种极端。 在其国内战争时,哪个大名胳膊粗力气大,就活该人家“挟天皇以令诸侯”,而战败者只能自杀或者归顺,反正很少能再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厌恶感之一:很多地区“投降”的挺快,却不安心做“顺民”,不承认“皇军”的“占领”地位,打又不

3、正式的打,却总是“骚扰”“皇军”,良民大大的不是!而对于中国军人苦战至死者多尊敬有加。因为这就是日本的道德观,日本人尊重两极,而藐视中间,两极皆善,唯中间恶。 日本是一个岛国,那就意味着四面受敌,而日本的国土形状很狭长,只要南北两端受到牵制,不能相顾,必然全国震动。由于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只要敌人能登陆,并建立桥头堡,军心必溃。日本人明白这点,所以力图御敌于海上,只要海上失利,只能投降。 常有人把日本和另一个大岛国英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面对的大陆区别很大。东亚大陆的主人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外敌很难在东亚大陆沿海登陆,即使登陆也很难立住脚跟;而欧洲长期就

4、是一个分裂的大陆,具有明显的半岛特征,趋于外向,这就使距离不远的英国并不显得孤立,可以见缝插针左右逢源。而以探险抢劫为目的的欧洲大航海开拓了英国人的视野,日本却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向西是统一的中国,只能走中国沿海下南洋,而这时的南洋,早已是中国的势力范围了。 急躁、僵硬、强权崇拜是地理因素给日本人留下的性格,这些性格用在“正”地方,就会产生经济腾飞、制造的精密化、团结和服从管理等等表现,但在国际问题上,则给日本自身制造了很大麻烦。 2日本人的宗教信仰 按基督教说法,信仰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由信仰出发的种种教义则被用来判断“对错”,由教义出发的道德则用来判断“善恶”,由道德出发的法律,则用来判

5、断是否有罪。 日本的国教是神道教。神道教往往被日本人说成是“风俗”(风俗是宗教的“前生后世”),但靖国神社就是神道教众多神社的唯一一个“国家神社”。 可以认为,神道教是一个多神教,用日本人的观念就是“万物皆有神,而天皇最大”。(花花草草是神,房屋水坑也是神,俺同事开玩笑说,日本人因为有这种思想才能拍出用电话、电视当道具的那些鬼片,哈哈而西方人只把电话电视当科技产品,是纯唯物的,所以觉得日本人真是神秘简直匪夷所思。)所谓多神教就是此宗教虽然有一个最大的神,但还有很多其他神同时存在,与之类似的比如希腊神话、中国远古神话、俄罗斯古代多神崇拜等等。与之对应,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是世界三大一神教,就是

6、只承认世界有唯一的神,中国的儒教也可以算一神教。 不要小看这个宗教区别,这对人的心理构成将有重大影响。 多神教在世界其他地区被一神教取代,往往是因为政权或宗教统一统治的需要,由于只尊一个神,那这个“神的代言人”(皇帝、沙皇、教皇)就可以被独尊,是唯一的正统,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团结,以抵抗外敌或自然灾害,这是一神教的优点。一神教的缺点是对“神的代言人”的绝对服从,和非人生物的虐待。多神教的优点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环保有好处),但缺点是产生对主人和皇的双重崇拜心理,很容易产生心理极端矛盾。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看作多神教时期,秦始皇统一后,可以看作是一神教时期。但因为儒教同样引用了一些中国原始

7、“拜天拜祖教”的成分,所以中国的多神教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演变成种种“风俗”(比如过“年”、灶王爷),这个现象在俄罗斯和西欧也有存在。 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往往需要外力因素的作用,一般是外敌的巨大压力,而日本,一直没啥外族威胁,多神教信仰就被保留了下来。 日本没有太多的引入儒教、科举等等是由于当时的政体使然。日本长期以来是幕府执政、大名割据,天皇没有实际的政权和兵权,成了一个“宗教符号”。这个状态,相当与中国的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儒教是唯天子独尊的政府教,科举是让全国精英向皇帝效忠的方法,如果幕府引进这个制度,就有天皇夺权的危险,而各地大名的地位也不稳固。 3天皇的心理地位 天皇家族就是日本

8、的第一贵族血统的家庭,就被高度神化,被称为“万世之一系”。也就意味着,“天皇在,日本在,天皇无,日本无”,他是唯一现实的神,对于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民族的效忠。这也就可以解释,为啥传说天皇由非自然方法产生后,日本的心态突然就如此浮躁,简直有大难临头的感觉,一而再的固执的去拜祖(靖国神社)。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发生,如皇帝无直系后裔的争论啦,皇帝想立的太子不是长子时的争论啦,等等。因为中国皇帝和日本天皇都要起到一个众多家族最高的示范作用,以规划万民万家,同样是“众望所归”的宗教符号/图腾。皇室不兴,就是国家将亡的预兆。 天皇在很长时期没有实权,成败全由幕府负责,各种大名势力也只是互相攻

9、伐,民众也因此对天皇无恶感,所以天皇即使在“民主”后仍然被保留,成为一种心理寄托。 日本的近代维新运动,实际可以看作是一种天皇夺权运动。日本对西方列强迅速归顺,而反观中国朝鲜,则都抵抗了很长时间。日本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民族观念尤其是国家观念要远强于日本,金字塔的政体结构保证了政权的有效性,形成合力,而科举制度又使得全国精英为皇帝所用(日本教科书观点)。日本这才下定决定独尊天皇,推翻幕府和大名的统治。这就让日本民族取得了空前的团结,有了共同的心理寄托,加上西方技术文化的引进吸收较快,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官方精英试图学习日本维新,只以为是“洋为中用”和“君主立宪”,没有深入了解日本的思想

10、结构和政体结构的演变,也选择性的忘记了日本的单民族国家特征,所以洋务派最终失败了。 “天皇”,天之皇,皇即天上的王。天皇这个名称是比较妥当的,在现代意义上,只有王被民族宗教神化,才能称皇(如英国女皇这个称号就是在英国民族教会独立并神化英国王室后才启用),王取得政权和军权,才能称帝,如为国家或宗教作出突出贡献,才能称“大帝”(当然,这些都是中文翻译的标准,英文未必如此,但中国人,就要用中文精确的表达)。在日本历史上,天皇很少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所以不能称“帝”,而在近代维新运动和侵朝、侵华、太平洋战争时,天皇才算“皇帝”,日本也才能称为“帝国”,在日本投降后,天皇失去了政权、军权和殖民地、占领区

11、,不再是“帝”,日本也就不再是帝国。 天皇和靖国神社在战后被保留,一是军部承担了责任,二是日本将神道教解释成风俗,三是西方教会起了一定作用,也是美英法知道宗教对社会道德的维系作用而保留下来的。但天皇已没有什么实权,完全成了维系国家和民族信仰的符号。 4朴实的日本人 去过日本的很多人都说日本人其实淳朴善良,这恰恰是拜天拜祖这个“多神教”好的一面,就是对万物的迷信般的尊重,使日本人还保有一种中国古代人所说的“情怀”。 万物既然皆有灵,而日本人又喜欢极端化万物,所以悲秋伤逝的程度自然也更高一层,对日本国内的万物热爱程度就比其他国民更高。但日本人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区域僵硬保守的心理倾向,所以对外界还是

12、有畏惧心理,这种热爱也就只对内而没有扩展到世界范围。 日本人仍然保有儒教“礼”的“宗教仪式”,他们自己也说是“表相”(类似的词是虚伪,哈哈),也就证明了这些“礼节”其实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的存在,他们以宗教信仰的心理去“礼”。或者说,他们也觉得这礼是比较虚伪的,但认为不礼岂不是不爱教,不忠君爱国?所以要克尽职守的礼下去,作为维系国家的仪式“礼”下去。 但这样压抑下去总会扭曲人格,所以日本人到了国外往往会有一种“终于解放了”的感觉。日本人在国(家)内和国(家)外表现往往会相反,因为国外没有天皇这个大家长监督了嘛,花花草草也没有日本国内“灵”了嘛,呵呵控制好的,还是简单淳朴的日本人,控制不好的就是变

13、态的日本人。但还是能在中国人中找到相对应的,比如有点熬过高中生们终于熬过高考终于上了大学终于离开家长的感觉,他们就烧书喝酒满街乱蹦,两个字:憋的。 5神秘的武士道 51武士道的形成 一个学者说,日本以前象是碗豆浆,中国唐文化传入就象卤水一样,把日本点成了块豆腐,日本文化才正式形成。这么说有点大国主义的味道,但也算贴切。而且,按周作人的考证,日本为西方人津津乐道的“忠君爱国”也是自中国唐代开始,就说明武士道不是日本的“土特产”,那么,这“武士道”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武士道也是先由中国传入,后经日本演变,那武士道在中国的“前生后世”又是怎样? 中国人常把“道”理解成“道德”,“道教”,也就会把武

14、士道的道理解成一种宗教,增教了它的神秘色彩。其实,所谓“天道”即“神圣的道理”,而低层次的延伸就是道德、规矩等等。武士道,也可以称为“武士规定”、“武士风俗”、“武士习惯”,只不过因为“忠君”因素的加入(忠君被中日两国都神圣化),使“武士道”有了一种神圣的味道,也即“武士神圣法则”。(同样,按这个思路可以理解“日本茶道”:程序化“万物皆有灵”的敬义。) 上面说了日本的多神崇拜和中国春秋战国基本等同,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原,汉武帝独尊儒教,中国的原始宗教(拜天拜祖教)被改革,成为各种“风俗”,忠君爱国是儒教推崇的最高理想。 一般认为,多神崇拜会减弱最高统治者的凝聚力,不易使下层人民形成统一的“认

15、识观”和“道德观”,所以儒教才被统治者格外看重,因为儒教只把“天子”当“人间的、可见的神”,并有一系列“礼”的形式来加深这种认识,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工具”。最大的优点就是取消民众对各割据政权的“效忠”,以天的名义“召告天下”。而在此之前呢? 俺们把眼光重投春秋战国,这个“大一统”和“儒教”即将成型前的一刹那,也是历史记录较全面的时期。那么,俺们就看到了“士”! 士,士兵、战士,战国时期主要是指“诸侯”和“公子”们的会武的门客,这就和日本所谓的“武士”含义基本相符。 东周列国志的“前言”说:“养士风气,始于春秋,盛于战国。战国时代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养士各在三千以上。这些官僚贵族养士有着自己邀权固宠的目的,而在这些“士”中确有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俊杰侠客。” 那么,咱把“公子”把“诸侯官僚”换成“大名”就可以轻易看出了,日本的武士道的武士,就是中国春秋时的“士”。 “士为知己者死”,是士的最高理想,但也没听说哪个被称为“士”的去“刺杀”周天子,虽然刺杀劫持个把“诸侯王”经常发生。因为“天子”是民族图腾和宗教符号。 春秋战国和日本历史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天子/天皇被架空,诸侯割据势力互相争斗,中国人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