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86098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编语文精品资料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上邪()(2)山无陵()(3)夏雨雪() (4)饮马()(5)夙昔() (6)媚()(7)遗我双鲤鱼() (8)烹鲤鱼()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我欲与君相知:_(2)长命无绝衰:_(3)绵绵思远道:_(4)夙昔梦见之:_(5)入门各自媚:_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上邪:_(2)展转不可见:_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长命无绝衰古义:_今义:性命,生命。(2)绵绵思远道古义:_今义:遥远的路程。(3)入门各自媚古义:_今义:动词,得到门径,初步学会;名词,指初级读物(多用于书名)。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雨(2)言

2、(3)下(4)为(5)乃5翻译下列句子(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译文:_(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译文:_三、名言警句1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2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背景展示(1)上邪选自乐府诗集卷十六,以诗中开头一句为题。“上邪”等于说“老天啊”。上邪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连用“山无陵”等五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2)饮马长城窟行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八。“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以思妇

3、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抒写了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思念及自己的孤凄之情。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A上邪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此诗自“山无陵”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B上邪中,“山无陵”的“陵”是通假字,也就是“棱”,指的是棱角,不是山峰、山头。C饮马长城窟行一诗多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句子首尾相衔,气势连贯,很有特色。D“饮马”的“饮”应读yn,意思是“给喝水”,这个意思和孟子中的“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的“饮”相同。E“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1上邪一诗中设想了哪

4、三组奇异的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答:_2饮马长城窟行中包含了哪三层痛苦?答:_3请找出饮马长城窟行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答:_争论话题有人认为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节诗与上一节脱节,像是拼接而成,你认为呢?我的观点:_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双鲤、尺素书运用示例自古以来,游子思乡,征人怀亲,凭借鸿雁传递佳音,借助双鲤倾诉衷情。悠悠的思念,是春风乍起时湖面泛起的微波,是盛夏如火的骄阳,是秋雨缠绵时屋檐洒落的滴答声,是寒冬寂寂的夜晚。思念是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每一幅都令人魂牵梦绕;思念是闪光的影集,每一个瞬间都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2课外素材拜年的变迁

5、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早期的拜年是真的要三叩九拜,直到民国时期拜年也是要下跪拱手跪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兴过明信片、贺卡拜年,甚至邮电部还发行过有奖明信片,但多在年轻的学生之间流行,也并未流行太久。可进入本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变化就多了也快了,几乎没几年就又变了。先是电话拜年,省却上门的寒暄。后是短信拜年,只须花上一点短信费。现在又时兴微信拜年,而且是群发,省时省钱又快捷方便,把所有的该拜的年都给拜了。甚至还顺便发个红包,手指点一下,嘿,红包到手了!选材感言随着科技的进步,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远在天南海北的人联系,方便快捷。

6、但因此也让人们减少了促膝长谈的次数。没有了当面的寒暄,似乎人情也变得冷漠。如此,还真让人怀念那个提起笔写信,然后盼着别人回信,收到信后激动地打开信封的年代。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_作文命题:(201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

7、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先读佳作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地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1)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1)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

8、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1)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