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86097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篇一】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教学方法知识与能力: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过程与方法: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理解含义。2、练习朗读,通过朗读,读出语感,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感受语言的魅力,熏陶学生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会揣摩精彩语段和词语。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历代文人对春、秋、冬三季的

2、赞美也溢于言表,而对夏的吟诵却显然不多。那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二、整体感知1、读题师:课题“夏感”这个“感”字,你读出什么含义生:感触、感受、感悟、感知2、朗读(1)老师范读,生听读课文。(2)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思考:师: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紧张、热烈、急促师:从文中找:夏天是_的季节。生: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4、精读训练师:是否整篇文章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

3、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三、品析感受1、师生共赏:师:体现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的是第几段生:第4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师:哪些词体现这一特点生:“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赶快”师: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这段包含的是对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生:赞扬、悯农。师:表现夏天“热烈”特点的.是哪一段生:第3段,写夏天的色彩。师: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夏天的色彩生:通过与春、秋的对比,写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2、交流讨论师: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或拟人句,

4、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比喻,突出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穿行,让人产生幻觉,比喻其迅速、气势雄壮。“厚发”、“轻飞曼舞”,拟人,生动形象。四、归纳总结。齐读末段。思考:师:为什么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生:因为夏天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而文人都是闲适的。生:是承前启后的,生命交替的季节。生:赞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师:结尾处为什么写“黄金的夏季”,而

5、不是“金黄的夏季”生:显得珍贵,写出夏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五、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篇二】初一上册语文课件教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

6、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3、谈一谈初读感受。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

7、久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3、议一议: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