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860946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的天子、诸侯以及大夫将其土地封给其子孙,符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B。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

2、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排除C;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主要指哪类人A. 郡县长官B. 商王子侄C. 方国首领D. 三公九卿【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的是武王伐纣时期,发生在商末,此时地方的诸侯应该是方国的首领,C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A项与题意时间排除。商朝分封的诸侯不是自己的亲族,B项排除。三公九卿制出现在秦朝,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3.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节日。在漫长的历

3、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他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 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B.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C. 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 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答案】B【解析】春节、中秋是家庭团圆的节日,清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这些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家庭因素、孝宗敬祖的文化主题,故选D。ABC三项对其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4.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

4、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A.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B.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C.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D. “寿恰红群芳开夜宴”【答案】A【解析】材料突出宁氏家族的地位,“宁荣二祖遗像”“贾敬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可见是宁国府的祭祀礼,A项符合题意,正确。庆元宵不用祭拜,B项排除。庆寿辰以寿星为最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5.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

5、有一致性的是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C;B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 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

6、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A. 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 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C.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7.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

7、是A. 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B. 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D. 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周昌反对废太子,联系所学知识,周昌反对的原因在于嫡长子继承制,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周昌反对皇帝的做法,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汉政权稳定的隐患在于地方势力的扩大,周昌反对废太子与此无关,D项排除。8.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

8、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项排除。9.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 封建

9、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根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说明是秦朝设立的郡县制的背景,故B项正确;A属于皇帝制,不符合题意;C属于汉代政治;D属于西周时期政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建立背景【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注意两个“内涵”、理解三个“特点”。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

10、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10.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A正确。BD属于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本质;C项反映的

11、是选官制度,与题干中的“三公九卿”无关,故排除。11.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两府并重反映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强化。12. 旧唐书中写道:“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君权与相权

12、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地方官员称“藩臣”但不是“王臣”,可见其地方权力过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地方官制,AC两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臣武官都不服从中央的集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3.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

13、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与元朝【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

14、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14. 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电视剧乙: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电视剧丙: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

15、发生的朝代应是A. 唐朝、明朝、清朝B. 秦朝、唐朝、元朝C. 秦朝、唐朝、明朝D. 唐朝、元朝、明朝【答案】C【解析】甲注重丞相和诸卿为皇帝负责,即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乙则突出中书省草拟旨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制度,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丙凸显阁臣的作用较大,即明朝的内阁制度。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对应,均排除。15.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大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 征收赋税B. 笔录政事C. 行政管理D. 监察官吏【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元朝御史台之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统领,主管纠察朝廷百官。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6.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