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7856518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摘要:本文介绍了马铃薯常见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 小地老虎的生活史、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 措施,以期为当地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提供技术指导。马铃薯是大同市的确定的战略性主导品种,也是全市大 面积种植的蔬菜品种之一,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 4.5 万 公 顷。虽说产量和品质在不断提高,但是马铃薯害虫为害较重, 为了更好地指导马铃薯各地防治马铃薯害虫,现将马铃薯主 要害虫种类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主要害虫1.1 蛴螬1.1.1 生活史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统称。金龟甲在大同 地区 2 年发生 1 代,越冬成虫 5 月中旬出土,5 月下旬产卵, 卵

2、于 6 月中旬孵化后为害至 10 月中旬入土越冬。越冬虫态 既有成虫、又有幼虫,以幼虫越冬为主的年份,翌年春季作 物受害重。1.1.2 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中或作物根际、杂草丛中, 傍晚开始出土活动,飞翔、交配、取食。尤其以晚上 20-23 活动最盛,占整个夜间活动量的 90%以上。成虫具有趋光性, 伪死性和趋化性。幼虫均有 3 个龄期,全部历期在土壤中度过,随一年四 季土壤温度变化而上下迁移,其中以第三龄幼虫期因历期最 长,为害最重。据实验大黑鳃金龟甲 3 龄幼虫 10 天可蛀食 作物幼苗 108-80 株。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危害地下嫩根、 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

3、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下茎营养、 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2.1 金针虫2.1.1 生活史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的幼虫,金针虫的生活史很 长,一般 3 年发生 1 代,世代重叠,以各龄幼虫和成虫在土 中越冬。越冬深度因地区和虫态而异,一般 15-40 厘米,最 深可达 100 厘米左右。越冬成虫 5 月上旬开始出土活动,6 月产卵,幼虫越冬 2次,至第 3 年7-8月老熟化蛹,羽化, 成虫当年不出土,第 4年春才出土活动。2.1.2 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成虫夜伏昼出,白天潜伏在农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块下, 晚上出来交配、产卵。14-16 小时活动最盛,有叩头弹跳能 力和假死性略具有趋光性。以水浇地、

4、有机质丰富的地块发 生较多。幼虫体长约 23 毫米,宽约 1.3 毫米呈细长圆筒形,幼虫 钻蛀马铃薯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很少被咬断, 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 形成一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3.1 蝼蛄3.1.1 生活史蝼蛄类生活史一般较长, 3 年完成 1 代,均经成、若虫 在土中越冬。华北蝼蛄越冬成虫 6 月上中旬开始产卵,7 月 孵化,孵化若虫到秋季达 8-9 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冬 季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为害,秋季以 12-13 龄若虫越冬; 直至第 3 年 8 月以后若虫陆续羽化为成虫。新羽化成虫当年 不交配,这一段时间进

5、入越冬状态,至第 4 年 5 月才交配。 华北蝼蛄完成 1 个世代共需 1131 天。3.1.2 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蝼蛄昼伏夜出,晚上 21-23 时为活动取食高峰,对产卵地 点有严格的选择性。华北蝼蛄多在轻盐碱地内缺苗断龚,无 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梗畦堰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 油渍状土壤里产卵,而禾苗茂密产卵少。蝼蛄具有群集性、 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蝼蛄的成虫、若虫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用口器和前 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分萎蔫或死 亡,有时也咬食芽块使芽子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它在土中 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苗子 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

6、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 其易感染造成病害。4.1 地老虎地老虎是为害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 科,切根夜蛾亚科。4.1.1 生活史小地老虎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年 发生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条件而异,在大同地区一年 发生3代,以少量幼虫和蛹越冬。小地老虎在25C条件下, 卵期 5 天,幼虫期 20 天,蛹期 13 天,成虫期 12 天,全世 代历期50 天。4.1.2 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地老虎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丛、屋檐下或其它 隐蔽处,取食、飞翔、交配和产卵等活动多发生在夜晚,先 后的三个活动高峰。第一次在天黑前后数小时内,第 2 在午 夜前后,第 3

7、 次在凌晨前,有的一直延续到上午其中以第 3 次高峰期活动虫量最多。如小地老虎 3 次活动高峰期的虫量 分别占8.3% , 31.7%和 60%。地老虎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 对食糖、密、的发酵物的明显的趋性。幼虫具有假死性,在 活动时受惊时或被触动,立即卷成“C”型。地老虎主要以幼虫为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株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 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 它也会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2 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地下害虫是较难防治的一种害虫民,应按照“三查三定” 查大小、查密度、查深浅,定防治面积、定防治时间、

8、定防 治方法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根据虫情,因地因时制宜,将各种措施协调运用,做到地下 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田内田外选择治,将地下 害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2.1 农业防治2.1.1 结合冬春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深翻土地、清 除田间、田梗、地头、地边的杂草等,杜绝地下害虫的发生 环境。2.1.2 实行科学的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 地下害虫最喜 食禾谷类和块茎、块根类大田作物,对油菜、麻类等直根系 作物比较不喜食,合进地轮作或套种可以减轻其为害。2.2 化学防治2.2.1 药剂防治使用毒土和颗粒剂:播种时每亩用1%的敌百虫粉剂3-4kg 加细土 10kg 掺匀,顺垄撒于沟内,毒杀苗期为害的地下害 虫。或在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2.2.2 毒饵诱杀用 50% 乐果乳油、 90% 晶体敌百虫,用药量分别为饵料 量的 0.5-1%,先用适量水将药剂稀释,然后拌入炒香的谷子、 麦麸、豆饼、米糠、玉米碎粒等饵料中,亩施用 1.5-2.5kg。 配用敌百虫毒饵中,应用少量温水将敌百虫溶解,再加水至 所需量。3 物理防治 利用糖密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对成虫进行诱 杀,可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