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855365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项目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docx(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之间的距离。(6)内业整理中,所有图件均为计算机绘制。通过本次勘察工作,查明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获取了岩、土体的物 理力学参数,并提出了挡墙基础型式、基础持力层的建议及岩土有关参数 建议值;对岸坡现状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同时对库岸再造进行了预测评价; 对不良地质危害程度作出了评价,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勘察工作满足勘 察大纲、规程及规范要求。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区域地质环境及地震2.1区域地质环境区内地形地貌的基本轮廓明显受构造及岩性控制。山脉延伸方向

2、多与 构造线一致,主要呈北北东向展布。本区为扬子地层区八面山川黔分区,是一套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 建造。自寒武系至第四系,除泥盆系中、下统,石炭系上、下统,白垩系 下统及第三系缺失外,其他各系均有出露,地层厚度8()0() l()()O()m。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I级)上扬子台褶带(II级)黔江拱褶断束(IH 级)构造单元。区内基本构造形态定型于燕山运动末期,喜山运动以来主 要表现为整体抬升,断裂带的活动性微弱。本区存在多级夷平面,构成明显的层状地貌。大娄山期夷平面经历了 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阶段,经区域性夷平作用所形成,保存较完好,有向 东掀斜的趋势。山盆期夷平面分布广泛,保存完整,夷平面上分

3、布面状水 系。乌江期可分宽谷期和峡谷期,宽谷期主要表现为深切峡谷,两侧分布 面积不大的平台、小型岩溶洼地;峡谷期形成深切峡谷,发育有四级阶地。 2.2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新构造运动燕山运动使本区中、老地层产生了大规模的褶皱并伴之以相应断裂构 造的发育,从而奠定了本区基本构造骨架,之后的喜山期再没有发生过强 烈的造山运动和断块差异运动。更新世以来,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整体抬升 运动,只是这种抬升具有轻微的不均衡性。从各级夷平面看,其峰线整齐,未见构造解表达象;沿江各级阶地产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状正常,位相基本连续,没有明显的断折和差异变化现象,也未见构造破 坏痕迹。乌江及各

4、支流未见报点,说明本区更新世以来没有差异性升降运 动,整体处于稳定的间歇性抬升阶段。本区地壳厚达40km ,其物性特征也反映本区为一相对稳定的地区,新 构造时期以来,区域性断裂活动微弱。各种资料均说明本区总体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2.2.1 地震,铜梁。北9 康智1图2.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a 正安。务川沿河J区内属于弱震环境,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根据 中国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迁建 区内5()年超越概率1()%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 ,反响谱特征周期 为0.35s ,相应地震烈度为

5、为度,见图2.1。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劭察报告3工程区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石梁河右岸,在白马中学一带岸坡东高西低,地面高程 17() 190m ,属于石梁河阶地,石梁河河床高程168m。在临石梁河修筑了 石梁河河堤,堤顶高程约192.5m ,堤外侧为河漫滩,地势较平坦,滩面高 程169172.5m。堤内侧为残留堆积阶地,阶地台面地形坡度小于5。,东 侧斜坡地形坡度5 20%麻纺厂西侧岸坡一带地面高程168 200m,高程205m以上为麻纺厂厂 区平台,台面平坦,地形坡度小于5。斜坡高程188m 一带有原319国道 穿过,沿原319国道分布宽825m平缓地带,地形坡度

6、小于5。原319 国道以西为斜坡,地势较陡,地形坡度大于25。,局部形成近直立陡坎,石 梁河该段河床高程166 168m。桩号K0+305 K0+395原319国道西侧为 近直立浆砌石护墙。3.1 地层岩性工程区第四系主要为河流冲积层、人工堆积层、崩坡积层,基岩有三 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和中统雷口坡组。现从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1 )人工堆积层(Qm,):杂填土:主要是人工构筑物、建筑弃渣、生活及工业垃圾,厚度0.50 3.0m。主要分布于原319国道两旁,范围较广。素填土:主要是建筑弃渣,成分主要为页岩、灰岩碎块石及少量混凝 土块,碎块石含量约占70 90% ,直径一般10 80cm ,大

7、者可达1.5m ,厚10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度0.613.16m ,未碾压,结构较松散,主要分布于白马中学西侧已建防护 堤一带。2 )崩坡积物(Q严向):分布在石梁河左岸近岸边,为粉质粘土夹碎 块石,块石含量约20% ,块径一般3-5cm ,大者可达25cm ,块石原岩为 粉砂岩、灰岩等,呈棱角状。3)河流冲积层场区河流冲积层主要为漫滩堆积层(Q4M )及阶地堆积层(Q/+2m )。漫滩堆积层(Q43M):位于近河岸地段,为堤基主要地层,厚度2.8 30.8m ,上部厚度05.8m为粉土、粉细砂夹砾石;中下部厚度2.227.9m 为砂卵砾石、砂砾石夹细粗砂及少量粉

8、土,卵砾石成分主要灰岩、白云 岩及砂岩,粒径一般220cm ,大者可达1.0m ,自上而下粒径逐渐变小, 卵砾石磨园度总体较差,含量约占6075%。阶地堆积层(Q4,+2a,)主要分布于漫滩后缘至山麓坡脚厚度220.8m , 具有二元结构上部厚210.8m为粉质粘土,可硬塑状下部厚017.2m 为砂卵石,卵石成分主要灰岩、白云岩及砂岩,粒径一般212cm ,大者 可达30cm ,卵砾石磨园度一般,含量约占6()70%。(2)基岩工程区在石梁河左岸及左岸郭溪沟大桥南桥头有基岩出露,地质调查 及钻孔揭露,工程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上部和三叠系中统雷 坡组底部地层。1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

9、T2L ),测区仅分布第一段。第一层(T,L1-):灰色薄层含泥质灰岩及含钙质页岩,底部为灰色厚 层状灰岩,厚度约58m。该层岩石由于构造影响,岩体大多较破碎,地层 产状变化较大,完整性差,分布郭溪沟大桥南桥头一带。it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第二层(T2 J2 ):灰黄色、灰绿色(少量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质 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厚度约68m ,分布在石梁河左岸。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工程区仅在钻孔中揭露顶部第四段。第四段下部():上部为浅灰色、灰色薄层泥质白云岩、白云岩, 夹极薄层泥质白云岩;下部为深灰色、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岩、灰质白 云岩。该层位岩性相变较大,

10、厚度不稳定,总厚度约21m。第四段上部(T/-2):岩溶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灰岩、白云岩,泥质、 钙泥质、泥钙质胶结,局部夹含石膏层透镜体。岩溶角砾岩按岩性差异可 分上下两层:a.上层为灰黄色,夹少量浅灰色、灰色,以泥质胶结为主, 胶结差,角砾粒径相对差异较大,磨园度较差;b.下层为深灰色、灰黑色, 局部夹含石膏层透镜体,以钙质或钙泥质胶结为主(少量胶结呈半成岩状), 角砾粒径较小相对较均一,具一定磨园度。上层、下层的厚度不稳定。Ta2 层岩溶角砾石厚度变化较大I顶、底界面起伏,厚度约52 60mo地表风 化淋滤后多形成残坡积碎石土堆积于地表。3.3 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白马向斜南东翼,近轴部,构

11、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地层 产状:走向10。30。,倾向280。300。,倾角15。36。工程区内未见断层,郭溪沟大桥南桥头灰岩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第1组,走向30。 40。,倾向120。 130。,倾角50。60。,裂隙面较 平直,有少量铁镒质充填物,结合程度差,贯通性差,裂隙间距3 6m ;第2组,走向310。 320。,倾向40 50。,倾角70 80。,裂隙面较 平直,有少量铁镒质充填物,结合程度一般,贯通性差,裂隙间距3 4m。两组裂隙近于直交,裂面大局部受铁镒质浸染呈黑色。12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岩溶与水文地质3.3.1 岩溶工程区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中统

12、雷口坡组底部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顶 部地层,岩性为灰岩、页岩和岩溶角砾岩。地表测绘,未发现溶洞及岩溶 泉水出露,岩溶发育弱,勘探中仅在个别钻孔中揭示小溶洞(表3-1 )。表3-1工程区勘探钻孔揭示溶洞统计表孔号孔深(m)相应高程(m)溶洞局度(m)简 述层位Z1614.4015.80153.35154.751.40钻进中有掉钻现象,溶洞中发现 一磨园度较好的大卵石。Tzl1-201.65193.251.10钻进中有掉钻现象,未取出岩心。Z2519.6019.80147.55148.650.70钻进中有掉钻现象,在洞底取心 0.1m褐黄色粉质粘土含量碎石, 粉质粘土呈可塑状。T产ZK531.50

13、-4.10170.04173.643.6满充填褐黄色粘土,湿,呈软塑 可塑状,局部含砾石,成分为灰 岩,呈次棱角状。Tij4-ZK536.238.701.5无充填,掉钻。Tij4-ZK720.025.40162.95168.355.4充填褐黄色粉质粘土夹碎石,可 塑状,Tij4-13.3.2 水文地质(1)地表水工程区石梁河为最低排泄基准面,地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雨及居民生 活污水,多顺地势沿坡面及冲沟排向郭溪沟与石梁河。石梁河、郭溪沟和 排污沟,构成了场区地表水网。1 )石梁河:发源于大梁子,经长坝镇、白马镇,于没船背流入乌江, 全长36.6km ,流域面积约457km-石梁河从南向北流经工程

14、区,河面水位 高程168.5174.7m,河面宽度1550m,水深0.51.2m,水力坡降约4%。, 勘察期流量约0.6m% ,洪水位高程约185.0m。2 )郭溪沟:为乌江左岸二级支流,石梁河一级支沟,河道长约25km , 郭溪沟从南东向北西在白马镇六方坪汇入石梁河。工程区一带,沟水位高13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程167.25 175.69m ,沟口一带水面宽度10 20m ,水深0.5 1.8m ,水力 坡降约1.8% ,勘察期流量约().()2m3/s ,洪水位高程约185.0m。3)白马中学箱涵:箱涵进口接白马中学涵沟,冲沟起源于腰子湾,长 4.8km ,汇

15、水面积约4.5kn?,平均水力坡降约16% ,属季节性冲沟,枯季无 水流,冲沟切割深度30 l()()m。冲沟两岸基岩出露,为三迭系雷口坡组(T21 )灰岩、白云岩及页岩。 局部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厚().5 3m。冲沟至原406厂进入 涵洞,于白马中学外侧进入白马中学箱涵,在拟护岸桩号K0 + 000南侧约 25m处与现防护堤相交,涵洞长约177m。涵洞断面呈矩形,高3.0m ,宽 3.5m。涵洞出口在已建防护堤外侧,底板高程178.71m(照片3.1、图3.2 )。照片3.1白马中学箱涵在已建防护堤出口照片图3.1白马中学箱涵在已建堤出口示意图4 )麻纺厂冲沟:位于麻纺厂厂区西侧,以涵洞的方式下穿原319国道 和污水处理厂排污管涵,在拟建防护挡墙桩号K04-397处与拟建挡墙相交, 涵洞为宽约1.0m ,高1.0m的矩形条石箱涵,排泄工业废水、居民生活用水 以及原319国道内侧边沟地表水。5)污水处理厂排水涵管工程区污水处理厂排污涵管起自白马中学西侧,经农贸市场西、已建14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石梁河右岸防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防护堤北端、麻纺厂西侧、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