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教学案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853417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09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09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09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09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09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09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09教学案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突破口。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具有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组成。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初步具有这些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主要让学生具备应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着应用这个理念和导向。 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前知识,这是必须考虑的。所以先让他们通过简单的操作并记录数据。用自己

2、的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每组讨论结果,派代表上黑板记录数据。用时5分钟。当他们很有信心的写完只有数字的数据时,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问题,学生因为简单所以很自信地回答说没有。我在这些数字后面写上夸张的单位,“米”、“千米”“毫米”等单位。学生立即豁然开朗,“老师,应该是厘米,忘写单位了。”在物理学中,数字必须加单位,要不出笑话。紧接着问,能否用老师的这些单位记录呢?这样单位换算顺理成章。这一小节让学生通过出错、自行纠错加深印象,形成“物理观念”,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物理的表述方式。用老师发给的刻度尺(米尺)测量课本的长度,需要修改的组上黑板用不同颜色的笔重新写一遍。同时思考:用哪种刻度尺测量好一些呢?为

3、什么?发现学生们重新改过的数据后面都加上了单位。(表扬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发现老师发的尺子更方便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因为最大刻度不同,即量程不一样。一把米尺同桌之间可以同时用吗?这说明零刻度的选择是任意的。用另一种刻度(米尺的正反面两种刻度的分度值不同)测量课本的长度,读出来的数据又是多少呢?这个刻度跟刚才的刻度有啥区别?最小刻度不同,即分度值不同。(如右图所示)这时多媒体呈现相同分度值但长度不同的两幅图,读数不同,导致数据后面的估计位出现。从而发现长度的测量必须有估计位的存在。第二个图的读数3.33cm、3.32cm、3.34cm,哪一组正确呢?我在后面都打上对勾,学生们有点诧异,为什么会出现

4、这种情况?引出误差,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误差的定义,讨论产生原因。讨论结果是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和个人的估计值不同引起的,可以减小但不可以消除。再次回到课堂伊始各组学生代表修改过的物理课本的长度数据,发现每组的都正确,只是存在误差。那么这些数据哪个更接近真实值呢?引导:有的比真实值大,有的比真实值小,怎么确定哪个数据更接近真实值。求平均值的方法立刻被学生想到,自然问题得到解决。通过阅读课本同时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选用实验室木尺测量课本的长度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读数差别有点大的原因是木尺太厚,读数时视线稍有偏差也会造成这种现象。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刻度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垂直。学生通

5、过测量物理作业本的宽度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选用量程、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2、尺子的刻度紧贴被测物体放置3、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4、记录时记得数字包括真实值和估计值,必须加上单位。例题的选择: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L6=18.805cm。则:(1) 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2)测量结果错误的是(3)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整个过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一改往日让学生记住的教学方案

6、,逐渐接触物理思维方式,让其感到这些收获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既有成就感,又能感到物理的实用性。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动手太重要了,要敢于动手,不要怕做错,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这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温总理这句话中得到较好地体现,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创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目标,要用激活、启发、质疑、思辨取代灌输和死记硬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和批判性。这节课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7、,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到了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知识都是有理可据的,从现在开始逐渐养成认识每个现象或事实都必须要说理的科学态度。“核心素养”要在每节课体现,我们的教学设计得重新考虑、重新设计,打破往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我们在努力前行中。教 学 案 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张丽花2018.09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1、物理观念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

8、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

9、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3、实验探究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

10、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 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