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853208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填报时间:2009-04-07责任单位:新都区商务局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目录第一章 总则 . 5 1.1 规划作用 . 5 1.2 规划依据 . 5 1.3 规划范围 . 6 1.4 规划期限 . 6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 7 2.1 指导思想 . 7 2.2 规划原则. 7 2.3 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 7 第三章 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总体布局 . 8 3.1 总体布局 . 8 3.2 规划布局内容 . 9 第四章 规划控制指标和标准 . 21 4.1 社区回收网点控制指标 . 21 4.2 集散交易市场控制指标 . 22第五章 物流规划

2、. 23 5.1 总体思路 . 23 5.2设置原则 . 23 5.3 设置导向 .23第六章 近期建设规划 . 26 6.1 建立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 . 276.2城区部分区域内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 28 6.3 转移、新建部分专业回收站 . 28 第七章实施措施 . 29 7.1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标准体系.29 7.2 统一规划和实施管理 . 29 7.3 加大网点发展力度 . 29 7.4 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引导作用 . 30 7.5 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30 7.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30 7.7 加强交流 . 30 第一章总则1.1 规划作用近年来

3、,随着新都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新都区成为成都城北副中心,且成渝两地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新都区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已不能满足城乡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强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整合现有回收网点,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保护环境,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商务部、建设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商务部令 2007 年第 8 号 ) 和商务部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 商改发 200620号) ,以及成都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成府发 200749 号)的精神, 2008 年 5 月,新都区商务局委托四川城镇规划

4、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2008-2020)。1.2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准 ;成都市近郊区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方案四川省城乡体系规划(2003 202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 2020);成都市新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新都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成都市新都区分区规划(20042020);成都市新都区土地利用规划(20032020);新都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新都区各相关片区

5、控制性详细规划。1.3 规划范围规划对象:本规划所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指新都区区域范围内根据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的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规划范围: 新都区全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为496.72 平方公里。其中重点区域为成都市新都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城区建设范围,面积约为75.83 平方公里。本次规划的重点区域的人口规模为:近期: 30 万人,远期:69.8万人,其中新都城区48 万人,北部商贸城组团6.3万人(包括规划北部商贸城组团 4.0万人和斑竹园镇 2.30万人),大丰街道办事处15.5 万人。1.

6、4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8-2020 年,具体分为两个阶段:近期规划: 2008-2010 年;远期规划: 2011-2020 年。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2.1 指导思想根据新都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 2020)要求以及新都区“一区一园一中心,两城两镇两区域”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充分规范整合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构建回收网点建设与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格局,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2 规划原则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原则;

7、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原则;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原则。2.3 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新都区形成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过三至五年时间,初步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网络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新都区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 再生资源通过网络体系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可用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基本消灭二次污染。第三章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总体布局3.1 总体布局布局原则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网络结构;

8、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回收网点和大型交易市场为主的规模结构;解决好“点”(回收网点)、 “面”(大型交易市场中心)的关系,层次分明。总体规划布局根据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准,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规划布局体系主要分为:社区回收网点集散交易市场两个层次的网点规划,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 以建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构建并完善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结合调整后的新都区分区规划(2004-2020)所确定的新都区域的空间布局形态、城镇体系的调查研究,本次规划将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点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 “一心、一核、多点” 。“一心”: 即以位于新都区泰兴镇的四川省再生资源市场为

9、中心;(规划结合泰兴镇四川省再生资源市场布置的新都区再生资源市场)“ 一核”:即新都区物流核心的新都物流中心;“多点”:以各镇和各农村新型社区居民聚居点构成。3.2 规划布局内容根据国内同等规模城市经验、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布局现状以及新都区城市规划,新都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规划布局体系可分为:省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新都区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乡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新都城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四大类。省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心项目位于新都区泰兴镇,市场总占地面积83019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90 平方米,堆场面积39513 平方米。是成都市率先以废旧金属和闲置二手设备为主的废旧品统一收

10、购、集散综合处理的大型专业市场。新都区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地理位置规划结合泰兴镇四川省再生资源市场布置的新都区再生资源市场,使其用地面积达到30000 平方米,场内每个摊位经营面积不应低于60 平方米。地位与功能集散交易市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并提供服务,有多个再生资源经营者入场设点经营,按照“功能分区、集中存储、分类经营、环保安全“的原则,按照标准建设的再生资源交易场所。其主要功能:一是接收社区回收网点回收的再生资源,以及工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再生资源回收;二是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三是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

11、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四是二手设备交易功能。发展目标结合泰兴镇四川省再生资源市场布置的新都区再生资源市场,打造为服务新都整个区域的综合型集散交易市场。布局原则交易市场的设立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成都市规定原则上每个区(市)县定点建设或改造一个再生资源市场。交易市场应与城市水源和居民居住区保持适当距离。且位于交通便捷的地段,考虑特殊废品流向和便于集运,结合工业、物流、市场的布局进行选址。兼顾排污和扬尘治理需要,满足消防技术规范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根据行业特点,适当考虑再生资源流向和便于集运。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市场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体系,纳入物流总体规划,配置专用物

12、流设备。建设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化经营方式,引导企业全额投资建设市场。通过招标比选的方式,确定市场建设单位。市场用地土地使用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由政府选址定点,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或按成办函(2008)62 号文办法实施。分类废旧报刊及纸包装类回收站废旧报刊及纸包装的回收利用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贡献。日常接触的废旧报刊及纸包装可大致将其分为:箱纸板类、报刊类、办公废纸类、印刷品类等。这类回收站与城市生活关系较为密切,且污染相对较少。废玻璃回收站从理论上,玻璃可完全实现回收利用。 玻璃品种多样, 包括食品玻璃、门窗玻璃、有害玻璃等,现在已经形成产品的主要是食品玻璃,还包括玻璃装饰品,回收利用率达百分之六七十。有害玻璃主要指灯管、 电脑板等。这类回收站与城市生活关系较为密切,且污染相对较少。废旧家具回收站废旧家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