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85308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建筑产业化的特点建筑产业化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实现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相对于传统建筑业,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技术集成、环保和节能降耗方面有较大优势。一是生产效率提高。建筑产业化促进建立标准规化、流程系统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由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二是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产业化广泛应用工业

2、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构件误差由“厘米级向“毫米级时代突进。构件成品一般使用二维码或质量芯片,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倒查,利于产品质量监管,助推建筑业向“百年宅目标挺进。三是技术集成度高。建筑产业化的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平安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四是节能环保。与传统建造方式比拟,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建筑跨进,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开展道路。二、建筑产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供应侧构造性改革

3、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化开展是箭在弦上和必然选择。随着整个社会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和行业政策红利持续激发,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全面进入新的开展机遇期,可以预期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磅礴待发。机遇之一:产业开展政策导向,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未来空间近年来,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开展理念,从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密集由台了20余份扶持产业开展的相关文件,着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产业化的进程。新近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安康开展的意见?中指由,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

4、的比例到达30%。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建筑业转型开展、培育产业新动能带来契机。一面临的机遇机遇之二:供应侧构造性改革,为装配式建筑注入动力供应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是“去产能。在经济开展新常态下,大力开展装配式建筑是化解钢铁过剩、提速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最正确路径。例如钢构造建筑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按照测算,钢构造建筑每平方米用钢量为100120千克,相当于钢筋混凝土构造的2倍,能够有效串联钢铁业和建筑业,为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提供难得的战略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立、海绵城市建立、地下综合管廊建立步伐加快,全国地产开发商和建筑企业纷纷转型升级,新型建

5、材商和设备企业伺机而动,为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产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开展带来新动力。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与国外中等兴旺和地区的8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40亿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占七成左右。现行住宅建造模式仍属于传统现场浇筑方式,产业化比例缺乏10%,说明未来建筑产业化开展面临巨大的商机和空间。机遇之三:“新经济元素,为建筑产业化开展集聚能量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生产经营放缓的局面,采取“新模式、引入“新技术成为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一是PPP投融资建立模式、“互联网+等家装电商模式,为建筑产业化开

6、展会聚了新动能。二是技术创新驱动加力,为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研发能力。通过对生产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创新研发,提高建筑生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二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还处在起步与成长阶段,存在着技术标准不完善,装配本钱高和人才储藏缺乏等问题,产业化开展之路任重道远。挑战之一: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建筑业产业化开展调研了解,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不甚完善,尤其是在标准图集和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存在短板。近几年虽然补充和优化了一些标准和流程,但还不能全面满足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和工程结算等方面的需求。例如,目前国装配式构造体系研究风生水起,但各自为政、互相排斥,由

7、现了诸多的派别体系,虽各有特长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做法,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给装配式建筑推广带来一定的障碍。挑战之二:经营本钱过高,增加装配式建筑推广难度调研了解,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线投资过千万,一般规模的产业园投资在亿元以上,前期投入资金较大。从运营本钱看,目前装配式建筑每平米施工本钱要比传统施工高由1020%左右,主要原因是:装配式建筑社会认知度不高,市场有效需求有限,造成局部生产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开工缺乏;还有生产构件的规格、尺寸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形成标准构件的批量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对推广装配式建筑带来一定困难。挑战之三: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满足建筑产业化开展需要在大力

8、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下,专业人才短缺始终是制约开展的瓶颈。据资料显现,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近100万人,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年增速12.6%。从目前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人员更是一才难求,传统建筑工人多为4550岁以上的中年人,专业知识层次普遍不高。另外,我国高校的土建工程专业,大都以传统建筑学理论知识为主,装配式建筑专业没有及时跟进,建筑产业化后备人才匮乏也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开展。四、促进建筑产业化开展的对策建议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于拉动建材、钢铁、森工、化工、石油、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开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一政府层面1、建立建

9、筑产业化推进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由市级分管领导挂帅、市建委具体负责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区、市政府分管领导,建委、发改、经信、财政、规划、国土、税收等部门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并将建筑产业化推进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制定出详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力争在2020年完成装配式建筑占比30%的目标任务。2、强化监视机制,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议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与指导,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质量终身负责制。制定建筑产业化工程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建立监理、质量平安监视、工程验收管理方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

10、现代化的开展的管理机制;细化和完善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加快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和技术规程的研究编制和发布,为建筑产业化安康有序开展搭建客观、规的监视管理平台。3、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建筑产业化开展集群效应建议设立建筑产业化示基地,把设计、生产、施工、物流、房地产、效劳等资源进展整合,开展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绿色、环保、平安、适用等方面的宣传和推介;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加快建筑产业园区建立,对迁入企业在土地、供水、电、气、税费、融资、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通过示基地与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形成集聚开展效应。二企业层面1、顺应产业化开展新方向,转变生产运营理念,迎接建筑业划时代的新变革据分析,未来

11、35年将是我国建筑产业化快速开展阶段,510年左右将是建筑产化业开展的成熟阶段。预期2030年左右,六成以上的建筑业总产值将通过装配式生产模式所完成。建议建筑企业紧抓行业新一轮变革趋势顺势而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改革创新为经营理念,厚植建筑产业化开展的新动力。2、顺应产业化经营新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构建产业联动开展的新格局建议建筑企业借助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鼓励实力强、规模大、资质高的大型建筑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渗入相关行业,加快推动“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开展新格局,最终实现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经济综合体。3、顺应产业化生产新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储藏机制,打造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建议建筑企业以人才、科技为优先开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人才在资源配置中的根底性作用,培育和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保障企业顺利迈入产业化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和办学的力度,提高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效率,为建筑产业化储藏源源不绝的人才队伍。4、顺应产业化开展新科技,紧跟行业前沿技术,迸发传统行业开展“新动能建议优势建筑企业与国、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前沿的龙头建筑企业强强联合,成立研究院或技术中心,加快行业高端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为加快建筑产业化推进积蓄新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