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3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851564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国大典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课前准备: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读题,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二、

2、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交流: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四、作业1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2.书写生字及词语。3.练习读熟全文。第二课时一、精读第二部分,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

4、,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阅读第三段。自由

5、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而_;为_而_ ;为_而_ 阅读第四部分。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二、总结全文。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三、作业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