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849432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芜湖市大官山小学程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作者:程斌 工作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大官山小学 邮编:241000联系电话:13085539988 电子邮箱一、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第2课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层面。本课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本课是进一步观察岩石

2、,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对岩石进行识别,分析颗粒组成进一步鉴别岩石的种类。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本课教材共3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进一步观察岩石。第二部分怎样识别它们。本课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

3、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2、学情分析:知识储备: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岩石已有一定了解,特别是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能力水平:学生已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认知特点:四年级的学生从认知发展上处于具体操作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会非常感兴趣,有助于本课的学习,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在观察方面处于表象观察向深度观察的转变期,观察中他们并不关心岩石的显著特征,特别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比较困难。3、教学方法梳理:认识几

4、种常见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内容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难点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它们。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识别岩石。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

5、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三、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用装有6块编了序号的岩石标本的布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在此基础上,介绍新的观察方法:学习使用稀盐酸,以完成对岩石观察方法的引领。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

6、场景,围绕“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探究环节,“探究岩石特征”、“识别岩石种类和名称”、“游戏:送岩石回家”,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观察收集岩石的显著特征,再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理论依据: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基本观点: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拨思想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并试图将它和“探究研讨”教学法有机整合,让 “点拨探究”架起科学素养目标和小学科学课堂实践的桥梁,成了芜湖小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本土实

7、践。1、“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原芜湖一中副校长蔡澄清先生创立的。该思想的核心是“适时点拨”,按照蔡先生的观点,适时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

8、法,蔡先生的教学理想和小学科学教学所倡导的鼓励学生自行探究是息息相通的。2、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对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来说既是一个新的理念,又是近二十年小学自然教学改革所一直推崇的教学思想。小学科学教学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从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式中引申出来的。现在在讨论科学教育的文献中,一般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学习、研究,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方式,提到了核心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探究研讨法”,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起着重要的

9、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成功的自然课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探究研讨法”的踪迹和理论渊源。老师通常把课堂教学分为多个环节,其中以探究环节为重点,该环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让学生自由地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之后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在探究阶段的发现。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对不同看法进行争论,一些难以明白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指导。类似这样的既注重借鉴研究,又不盲目照搬的生动事例在自然课的改革中处处可见,这种精神形成了我国自然课改革的基本特色,也深深扎根在芜湖科学教学的实践之中。随着对“探究研讨教学法”研究的深入,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都有了很大转变,非常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

10、自主探究,但有些时候往往矫枉过正,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老师的指导,因此反而出现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收效低微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只有不到10岁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已有经验、动手能力、思维发展等一系列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他们探究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甚至是不可解决的;另一方面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或接受式探究,突然面对开放的科学探究显得措手不及、招架不住,虽然他们的情绪是兴奋的、兴趣是高涨的,探究质量却成反比。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产生的矛盾,引起了我们的困惑,怎样的科学探究对学生是适合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有效的科学探究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恰好此时,世

11、纪之交,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机遇和灵感仿佛一架彩桥,使“适时点拨”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的百花园中意外相碰撞、相融合,并逐步形成了适合当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核心教学理念点拨探究。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时,才能产生教学效益。而“转化”又必须依靠具体的教学策略作为支撑,需要我们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对每一个科学教师来说,应尽可能“还原”点拨探究这种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并为学生创设相当的环境,“再现”未知到真知的发展过程。点拨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做和说,建构他们的知识,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不断地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组

12、织并参与学生的研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通过“适时点拨”始终“不动声色地”处于控制中心的地位,随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人类科学史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程”。教师通过点拨式的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到科学方法,生成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同时习得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点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流程教 师流 程学 生创设情境引导思维提出问题明确探究表征和目的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筛选问题观察:激发思维激励探究行为解决问题假设:发散思维组织反馈信息探究:激化思维点拨探究行为验证:深化思维评价探究过程反思问题概括

13、:复合思维进行价值引导拓展问题强化感受实践体验点拨探究教学策略的引导框架支配材料建构概念拓展应用适时点拨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认识板岩、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砾岩等几种常见的显著特征。2、理解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岩石的特征和它的成因有关。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2、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的重要。2.通过组间的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意识。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记录、描述几种岩石的特征。 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

14、。六、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材料:(1)装有6块编了序号的岩石标本的布袋 (2)板贴(3)滴管、稀盐酸(装玻璃烧杯中)(4)镊子(5)刻刀(6)放大镜(7)刻刀(8)阅读探究提示卡(9)岩石特征观察记录单(10)相关课件2、学生分组材料:(1)装有6块编了序号的岩石标本的布袋(2)托盘(3)滴管、稀盐酸(装玻璃烧杯中)(4)铁钉(5)阅读探究提示卡(6)岩石特征观察记录单 七、教学流程:(一)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布袋,猜猜看,布袋里面有什么?生:答略。师: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生答略(打开、看、摸一摸等)师:谁来试试?这是什么?学生依次从布袋里拿出

15、6块编了序号的岩石标本。师:今天老师带来了6块编了序号的岩石标本,虽然它们都叫岩石,但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不相同,从哪些特征能把它们区分开呢?今天我们就从认识这几种常见的岩石,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板贴课题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二)进一步观察岩石1、岩石观察方法引领。(1)强化学生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师:认识岩石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阐述科学的观察方法。教师板书:摸、看、刻(很多岩石内有一定的毒素,一般不能尝。)可以看岩石的什么?还可以借助什么来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来观察?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层理、斑状、颜色、颗粒粗细、软硬等方面进行观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2)介绍新的观察方法:学习使用稀盐酸。师:除了放大镜,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它也能帮助我们看出岩石的特点。(出示稀盐酸和滴管)它就是稀盐酸,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强腐蚀性,知道什么是强腐蚀性吗?(解释腐蚀性)师:如果把它滴在岩石上进行观察,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哪些小组思考得积极,听得认真。老师就把稀盐酸先发给哪一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讲解稀盐酸的使用方法,并示范。用手指轻轻的捏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