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843619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雨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说》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说》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体会诗歌的拟人化手法及雨的象征意义;2 体会诗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朗读、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2 学习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 简介作者:郑愁予,台湾诗人。二 生字词三 理解内容1 自由朗读,思考: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明确:雨“说”她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轻轻地来了;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告诉孩子们她是来亲近他们的;请孩子们跟她去迎接春天;告诉孩子们她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2、;教孩子们勇敢地笑;交代自己最终的归宿(各小节主要内容)。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2 “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3 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明确: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说:只要孩子们能自由地快乐地笑着,幸福地成长着,春雨就算完成了使命,为此她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4 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明确:在诗中“雨”象征

3、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四 探究主旨1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既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住祝愿,又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2 背景:雨说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新的历

4、史时期刚刚开始,一切有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渐渐复苏。诗人正是基于这一点,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胸怀,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3 概括主旨:通过“雨”的诉说表达自己对中国儿童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希望孩子们多多亲近自然,始终保持着快乐的童心,永远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永远勇敢地笑对人生,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世界才有希望。五 体会语言特点1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整体感知)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2 这首诗通篇运用了人格化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好处在哪里?明

5、确:全诗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让自然界的春雨赋予一种人的感情,一种生命的灵性,通过“雨”的“温声细语”,谆谆教导,让儿童们在笑声中成长。诗中那些人格化的“鱼儿”、“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她们各具情态,各有特色,很适合儿童心理。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3 诗歌描写具体生动。雨说在描写景物时,特别强调具体生动。如写春雨来临前大地枯旱的情景;“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子”。这些话都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田圃因为没有雨水,种子难以

6、生长;牧场因得不到雨水的滋润牧草枯死,牛羊不能出现;冬天的鱼塘没有雨水的补充“水落而石出”,鱼儿需要救助;小溪缺乏雨水的补给,而难以发出响亮的流动声。另外,春雨来了的描写则是生机勃勃,情景动人:“柳条儿”“笑弯了腰”,“石师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笑得哗啦啦地响”。这一系列的拟人手法将各种景物在雨中的景象描绘得尤为具体生动形象。简直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4 语言组织,音乐性强。诗歌的语言不像小说、戏剧或其他类别文学作品的语言,它不但要求准确、凝练、富于表现力,而且要有节奏感、音乐美,则会更感人,更易于让人接受。例如诗歌的第一至四节押的都是同一个韵:“溪”、“迹”、“地”、“起”、“挤”、“礼”等。而第五节和第七节押的又是另外一个韵:“膏”、“苗”、“好”、“谣”、“笑”、“腰”等。当然,第六节和第九节诗人又用不同的韵脚。这种不受押韵的拘束,换韵灵活的创作态度,使诗人能充分利用韵脚的和谐,让诗歌的语言组织,更加充满音乐性,更加富有生动活泼感。教学后记: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