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塔作业施工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835901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塔作业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群塔作业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群塔作业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群塔作业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群塔作业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塔作业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塔作业施工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塔作业施工方案 工程多塔作业施工方案编制人: 职称(称) 编制日期 .审核人: 职称(称) 审核日期 . / 批准人: 职称(称) 批准日期 . 批准部门:(章) . 目 录第一章、编制依据21、施工组织设计22、塔吊施工方案23、施工图24、主要规范、规程、标准25、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2第二章、工程概况321、建筑概况322、结构概况323、现场情况3第三章、施工部署431、技术准备432、平面布置的原则433、组织及管理434、各种塔吊机械性能及参数535、塔吊安装情况一览表5第四章、群塔附着及顶升程序641、各种安全距离计算6411、最底层塔机的顶升高度6412、确定高差计算参数及合

2、理的高差数值742、塔吊顶升的程序9第五章、安全技术措施11附图一、群塔施工平面布置图12附图二、群塔施工剖面图13第一章、编制依据1、施工组织设计2、塔吊施工方案3、施工图4、主要规范、规程、标准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9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5、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第二章、工程概况21、建筑概况序号项 目内 容1建筑功能居住用房2建筑特点建筑物形体呈“”形,由三个单体组成5建筑层高地下室一层标准层8.5m4.3m3.06m6建筑高度0.00绝对标高基底标高室内外高差0.15

3、m檐口高度83.62m建筑总高(m)83.62m22、现场情况本工程位于XXXXXXXXXXXXXXXX;地下两层、地上二十五层,由 三栋单体建筑组成,属于高层结构形式,小区场地容积率较大,并且小区内建筑物间均设有地下车库。根据甲方提供的现场条件,组织1#、2#、3#三个楼座先后开工;因此,根据建筑物平面布置和工期要求现选择使用四台塔式起重机。一台起重臂长为45米,两台起重臂长55米。第三章、施工部署31、技术准备本工程由4个单体建筑组成,分为4个栋号作业施工队,每个施工队根据栋号工程需要选择和布置塔吊;塔吊安装前,各施工队必须收集相关的塔吊资料和现场数据,编制单体塔吊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经过

4、分公司总工审批,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各栋号间塔吊相互错开,尽量保证塔吊起重臂与塔身、起重臂与平衡臂间相互错开。32、平面布置的原则321、塔吊施工消灭死角。322、塔吊相互之间满足安全距离,在平面位置不能错开时,必须保证位置错开一个安全距离。323、因塔吊布置较多,布置时利用了施工进度之间的时间差,来保证满足安全距离要求。324、便于安装和拆除。33、组织及管理331、组织机构图总公司设备安全科1#塔吊QTZ63B臂长45米2#塔吊QTZ63B臂长55米3#塔吊QTZ63B臂长55米项目总工项目部安全科34、各种塔吊机械性能及参数塔吊编号型 号自由高度(m)附墙以上自由高度(m)工作半径(m)最大

5、起重量(t)最小起重量(t)大臂至塔尖高度(m)标准节高度(m)0以下埋深(m)备 注1#塔吊QTZ63B40254561.062.51.12#塔吊QTZ63B40255561.062.51.13#塔吊QTZ63B40255561.362.51.135、塔吊安装情况一览表编号塔吊型号安装最终高度(m)塔身标准节固定附墙数量临时附墙数量平面位置1#塔吊QTZ63C9332412#塔吊QTZ638730413#塔吊QTZ63C983441第四章、群塔附着及顶升程序41、各种安全距离计算多塔机同时作业,既要使塔机发挥应有的工作效率,又要保证施工安全,在进行垂直运输施工方案设计时,必须特别注意塔机安全

6、高差的控制。安全高差的控制在于保证群塔的安全;高差太小,有可能造成高位塔吊钩与低位塔吊起重臂碰撞;高差过大,由于群塔的连续排序,造成连锁反应,结果是:要求过多的塔机进行附着;建筑物结构施工达到的高度太低,不满足塔机锚固高度要求。因此,塔机的高差须进行合理的计算。在现行规程中,许多规程对塔机的高差进行了规定,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如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94中第10.5条规定:“处于高位起重机的最低位置的部位(吊钩升至最高点或最高位置的平衡重)与低位起重机中处于最高位置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2m”。这是最低的高差要求。新颁布的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第4.4.

7、25条规定“当同一施工地点有两台以上塔机时,应保持两塔机间任何接近部位(包括吊重物)距离不的小于2m”。而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62-2002第31.2.19条规定:“两台塔式起重机同在一条轨道上或两条相平行的或相互垂直的轨道上进行作业时,应保持两机之间任何部位的安全距离,最小不得低于5m”。故可以参考以下步骤确定合理的高差值。411、最底层塔机的顶升高度最底层塔机的计算顶升高度H塔 5H塔 = Hi + D+ hf - H6 i=1式中:H1 -所吊物体高度; H2 -所吊物体距屋面操作人高度;H3 -屋面操作人安全操作高度; D-塔机吊钩至起重臂下弦的极限距离; hf-塔臂

8、架弹性变形端头下沉值。其中hf对空载时的大臂上扬的塔机一般影响不大,但对于空载仰臂的塔机影响就比较明显,根据经验值,塔机在端头额定负载时测定的下垂值为1.21.5m,取1.2m。H4的取值按塔机基础(顶)与建筑物(底)标高的相对值计算,即如果塔机基础(顶)高于建筑物底标高。H6取正值;反之,取负值。由于本工程塔机埋深不一,为方便计算均按0.00m以上计算塔机高度,H5=39m,其他参数取值分别为H1=1.5m,H2=3m,H3=1.5m,D=2.1m,hf=1.2m,计算可得:H塔 =84+1.5+1.5+1.8+1.5+2.1+1.2=92.4m,即满足最高点施工时塔吊起重臂距0.00m高度

9、为92.4m.412、确定高差计算参数及合理的高差数值计算塔机高差常用的参数有:塔基高差Hj,塔机起重截面高度Bh,塔机塔帽高度Tm,高地、低位塔机起重臂到基础顶面高度HG、HD,高、低位塔机起重臂安装高差H。群塔布置竖向设计中,塔机高差参数的合理确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起重臂交叉不大于1/2起重臂长的高差计算:H/ = HG - HD + Hj Bh + hf + D、起重臂交叉大于1/2起重臂长,且小于3/4起重臂长的高差计算:H/ = HG - HD + Hj Tm起重臂交叉大于3/4起重臂长(或覆盖低塔塔身)的高差计算:H/ = HG - HD + Hj Tm+2m群塔其中臂交叉情况

10、示意编号1#2#3#相 连 高 度1#+602#-6-63#0+6、相连塔吊间最终高差(m)42、塔吊顶升的程序根据本工程开工实际情况,塔吊总体分为两大块,3#楼属于先期开工项目,1#、4#楼属于后期开工项目,两期之间存在15天的工期差值;因此,在塔吊总体安排上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暂定按二层差值计算。421、各个塔吊之间的安全距离,起重臂交叉不大于1/2起重臂长的高差计算:H5m,当高差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限制高塔旋转角度,及充分利用施工层高差来解决。422、塔吊顶升应遵循安全距离要求,如平面位置不能错开,则应在竖向进行错开,错开距离满足4.2.1条要求。423、凡图中“H”值小于等于92m高

11、度的塔吊,均不考虑楼梯间及电梯机房使用大模板。424、保证使用过程中与相连塔吊间距离大于安全距离。425、3#塔,严禁跨越公路施工,1#塔、2#塔严禁跨越生活区施工,其吊钩不得超过围墙,不得有落物。426、塔吊附墙部位,应对墙体或顶板结构进行验算,不满足强度要求时作加强处理。427、尽管塔机臂竖向已错开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两台相邻塔机的塔机臂同时处在同一平面位置,仍然会相互妨碍并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在塔机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相邻塔机的动态。信号员在发出启动信号之前要观察相邻塔机臂是否在离自己的塔机臂较近的地方或正向自己的塔机臂方向移动,根据情况决定发出启动信号的时间;在塔机臂移动的过程中,塔

12、机司机也要密切注意相邻塔机臂的移动情况,一旦发现两个塔机臂向一个方向靠近,应立即停止移动或向反方向移动塔机臂。428、塔吊附着完毕后的标准节顶升,必须根据当时其他施工段塔吊的状况进行合理安排,若与其它施工段塔吊大臂干涉,可将塔吊的标准节顶升分2次进行,先顶升本道工序的一部分标准节后,等所干涉的其他施工段塔吊下次附着顶升后,再顶升本塔本道工序所剩余的标准节,以便错开大臂节的干涉,因此产生“一次附着,两次顶升”现象。塔吊顶升前应向项目部提出申请,填写塔吊顶升申请表,经项目部同意后方可顶升。附塔吊顶升申请表:塔吊顶升申请表申请单位:申请时间:塔机编号现有高度设备员签名本栋号其它情况相连栋号塔吊情况申请顶升高度项目部批准高度批 准 人批 准 时 间注:现有高度指相对于0。00高度429、塔吊顶升工作由塔吊安装公司负责,每次顶升完毕后应核对起重臂高差是否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完成后交项目部安全部保存资料。4210、塔吊附墙做法及要求详见单体施工方案。 第五章、安全技术措施51、所有操作人员都必须熟悉和遵守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52、塔吊拆装作业,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及工法进行,必须由持有操作证的起重人员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