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83585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1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教学目的:了解智力内涵,智力个别差异的表现;理解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动 机、情绪和情感)与学习成绩及效率的关系;掌握利用智力、非智力因素相互关 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要求:结合实际,理解本章内容教学重点:智力,智力理论,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气质)与学习教学难点:智力理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心理测验教学过程:第一节智力因素与学习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 共同影响学习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活 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

2、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 因素。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 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 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 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 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

3、的有机结合;第四, 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 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智力与智力结构(一)、智力的定义归纳有如下几类: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 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也认为:一 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 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 少。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

4、智商在120-125的高中 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3.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 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 发展就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这一类解释认为:在 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4. 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美国心理学 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 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 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朱智贤认为:智力是

5、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 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 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5. 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 的含义。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例如,弗里曼 (F.W.Freeman)指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希尔加德指出,智 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二)智力结构的理论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 有人主张二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了解这些 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本

6、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L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 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 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 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 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 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 验需要G+S2;完

7、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S因素,而G 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 求出G因素的。3.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Thurs 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 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 (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 (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 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 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0

8、.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0.38,与记忆相关为0.18。事 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这就与二 因素论接近了。4.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 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 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 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 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X5

9、X 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 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见图黑合思雏 /分散思维认知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80种。 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解 为180种元素。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 智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都具有积极意义。5. 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rnon)提出

10、了智力层次的因素 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 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 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 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与S因素之间增加了两 个层次,是斯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6.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 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 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

11、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 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 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 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见图相対平均数年龄7.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 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 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 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 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其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 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

12、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 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 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 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 了契合,使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 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二、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一般说来,出生后的前五年智力发展最迅速,5-12

13、岁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增 长,12-20岁智力缓慢上升,到20岁左右智力达到高峰,这一高峰期一直持续 到34岁左右。然后直到60岁,智力缓慢下降,60岁以后,智力下降迅速。当 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结果:智力的绝对水平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龄的增加不是线性的 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现下降趋 势。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发展的速度、高峰期范围、衰退 时间方面都不相同。迈尔斯(W.R.Miles)等人研究发现:知觉能力发展最早,在10岁就达到高 峰,高峰期持续到17岁,从23岁便开始衰退

14、;记忆力发展次之,14岁左右达 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从40岁开始衰退;再次是动作和反应速度,18岁达 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也是从40岁开始衰退;最后是思维能力,在14岁左 右达到高峰期的为72%,有的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49岁,从60岁以后开 始衰退。智力何时出现衰退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不同,还取决于个体的状况。一般说来,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且停止较早,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 止的年龄也较晚。通常身体健康、勤于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会衰退较 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才会迅速衰退。(一)水平差异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智商(IQ)值来表示。心

15、理学研 究表明,智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在同龄人口中,人们的智力水平不 同,有的智力高有的则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 异,有一个智力水平不断增长到稳定最后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而且不同的智力因 素,其发展的速度也很不相同。1.同龄人口中智力的分布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 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下图表示在同龄 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一个常态曲线。以下是按韦克斯勒智力分类法,各智力水平类型及人数分布情况。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 的两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智力低的

16、一端范围较大,即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 人为数略多。这是因为人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 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但是,智力是可以变化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天才 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培养;而与生物工程相关的脑科学的开发将使白痴在人类 中逐渐消失。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超常、中常、低常的 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WAIS智商分配曲线表5-1WAIS智商分类智商占人口的百分比类别130 以上 2.2 非常优秀(verysuperior)1201296.7 优秀(superior)110 11916.1 中上(聪明)(brigh t)9010950.0 中等(average)80 8916.1 中下(迟钝)(dull)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