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83155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 孔子论语;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我国的学记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 授之一;赫尔巴特 1806 年出版普通教育学3、教育发展多样化阶段杨贤江新教育大纲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杜威,现代教育学派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二、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的互动

2、,对受教育者体、智、 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4、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三、教育的历史发展1、古代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古代教育特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现代教育特征: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公共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 度逐步普及。3、未来教育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层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二、人的发展特点1、未完成性 人的非特定化也意味着人是一种具有发展潜能、未

3、完成的可塑造的动物。2、能动性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个体、教育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 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五、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2、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3、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如何理解,论述)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2、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3、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着

4、的作用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二、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2、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如何体现教育对文化的传递,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发展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横向流动(水平流动)、纵向流动(垂直流动)4、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5、1986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

5、想,是对社会历史 活动的主体素质的规定。二、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定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2、社会本位论(那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四、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4、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五、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点: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总结: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

6、培养智、德、美、体、行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的人才。六、普通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七、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第五章 教育制度一、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法国朗格朗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 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西欧,代表:英国);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1951 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四、我国

7、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2、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1922 年颁布了“壬戌学制”,称为“六三三制”4、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五、我国现行学制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第六章 课程一、课程概念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 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于设定。二、课程三种表现形式:1、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

8、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称 为教学计划,2001 年改称为课程方案。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 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 件。3、教科书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课程的发展1、1902 年杜威发布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着作。2、1918 年博比特的课程出版,该书被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着。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个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 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

9、科课程(赫尔巴特);活动课程(杜威)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六、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 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基础教育务必以“学 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会生存”为支柱,在此基础上2013 年又增加一条“学会改变”价值诉求。七、新课程的基本概念 1、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第七章 教学(上)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 统的课程预设的科

10、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 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简而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二、基础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因、公式、等及其 系统。三、苏格拉底“产婆术”四、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思想 活动过程: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演变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俗称五段教学法五、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人称五步教学法六、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思想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 成技能、技巧,实践

11、运用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基本阶段:引起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2、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 基本阶段:明确问题,深入探究,做出结论 第八章 教学(中)一、教学原则1、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 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启发性原则有什么基本要求?(论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得知识;引

12、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扬教学民主。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科学性和思维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 品德教育;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 想修养。4、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的顺序逐步进行,使学生 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简到

13、繁;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二、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 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共同活动的方法。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 研究法第九章 教学(下)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 动的结构。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二、课堂类型单一课,综合课(大多数中小学)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14、、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怎样才能上好每堂课呢?(论述)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与原则,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并注重 做到下述几点: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注重解惑纠错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四、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中小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第十章 德育一、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育德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在德育内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三、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基础上的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成为品德发展的动力3、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四、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教导下的个体品德的自主建构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五、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六、德育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 4、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作 7、校园生活七、德育方法: 明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境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修养法、制度育德法、 奖惩法第十五章 教师一、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