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829083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5物体的浮与沉(教育精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5物体的浮与沉鹤中 物理 袁金群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学习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学习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活动 预习交流(附:本节预习作业:1.同学们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2.从物体受力的角度来看,在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又是如何改变的?方法一: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

2、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 方法二: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生:1) 对照预习作业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2) 小组讨论预习作业,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并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3) 展示预习题的完成情况,师:老师小结,并板书相关知识点。看一看:热气球升空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展示探究(一)、活动10.12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试一试

3、: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

4、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2.活动10.33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议一议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4)由公式F浮水g(V2V1)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应的位置。(5)改变

5、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3生活物理社会师:(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并回答: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

6、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 上浮 F浮=G 漂浮F浮=G 悬浮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F G 物体上浮F G物体悬浮或漂浮F G物体下沉检测反馈当堂检测题: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液体所受

7、的_力 和_力的大小。2.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浮力时,物体漂浮。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浮力时,物体悬浮。3.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块受到的浮力_重力;铁制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受到的浮力_重力。一艘小船从河里行驶至海里,是浮上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学生完成检测教师巡视 当堂出示检测成绩,评价课堂效率 校正错误,反思提高课堂评价小结当物体所受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浮力时,物体漂浮。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知识点。2、完成当堂反馈相关内容。3、预习下一节内容。预习作业1请判断体积是0

8、.6m3,质量是450kg的水雷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g=10N/kg)2孔明灯升空的原理是什么?提示:点燃松脂后,灯笼内部的空气被加热,由于热胀冷缩,灯笼内的空气密度变小,重力变小,灯笼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当F浮G时,灯笼就能上升。3一个木块,浮在水面上露出的体积是总体积的15,在另一种液体上漂浮时,有13露出液面,则木块和后一种液体的密度各是多少?4 一空心铝球,其球重为2牛顿,它可停留在任何深度的水中,则其体积多大?(g10牛千克)1浸入水中的铜块在下沉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大,是因为浮力越来越大造成的。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3体积大的

9、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体积小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4.同一块铁块在水中下沉,在水银中悬浮不动,则在水银中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教后反思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点评:本节物体的浮与沉是在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有关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在探究层次上主要有二:一是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二是浸没在液体中上浮与下沉的条件。教材主要通过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本节突出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以及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对于浮沉条件的广泛应用。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的设计意图:本节浮沉条

10、件的探究,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合力的知识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利用身边的小瓶、天平和溢水杯等器材,创新地“等效思维”设计实验,精确地进行实验,科学地分析实验数据,大胆地进行总结与应用。结合这些,进行设计本节课。1、 从生活走向物理,创设情景。俗话讲,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活,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性的教学效果不好。那么,教师想办法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细胞 主动地参与探究性的学习,创设情景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便引导学生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之后,用生活中的乒乓球“上浮”、“下沉”创设情 景,引入新课,让同学们“爱学”。2、 自主学习

11、,合作共建。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让不同的思路进行碰撞升华、互相交流、相互弥补,进而得出创造性的实验方案、进行合作精神 与意识的培养,科学地进行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天平探究浮力、重力的大小关系,让同学们“乐学”。3、从物理走向社会,知能应用。我经常告诫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知识在于应用。由于重点探究浮沉条件的应用,那么这一节就让学生奇思妙想实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大小进行比较及浮沉情况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让同学们“愿学”。4、诊断评价,了解学情。学生爱学了、乐学了、愿学了,他们学会了吗,他们学得怎么样,他们会学了吗?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他们对自己诊断评价一番。同学们学会了,同学们会学了两个方面都需要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