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82798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修辞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修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修辞(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辞知识一、修辞的含义:1、“修辞”之得名。最早见于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系辞里说:“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礼记表记:“情欲信,辞欲巧”。意在说明文辞要美好。左传襄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文即措辞和文采。由此可见,想办法装点修饰自己的文句,使之生动、形象,即谓之修辞。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修”即美化修饰。辞即言辞,包括书面和口头的,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加强表达效果的功夫,就是修辞。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学习修辞,是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在古汉语中,则是为了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古人成文。否则,前人煞费苦心的一篇文章,被我们视如白水,兴

2、味索然,那么,九泉之下的古人亦不能瞑目。2 、修辞的内涵是否古今全同呢?我们如果打开郑奠、麦梅翘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其中洋洋洒洒55万字,收集近200种著作,但在这宏篇巨制的字里行间,却很难找到象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修辞格。如:比喻、排比、对偶、用典、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古人的修辞的内涵、范围与我们今天不尽相同。郑奠、麦梅翘在前言中说:资料选择的标准,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修辞?哪些资料是属于修辞学的?哪些不是?前人对于这个问题,说法颇不一致。本编着手之初,参考了前人的见解,采用了比较广泛的涵义。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修辞一般理论;2、修辞的手法,如:宋代陈骙的文则:举出“取

3、喻之法,大概有十”:元代陈绎曾文说列举:“造语法”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语、歇后语、答问语、省语、变语、助语、实语、对语、隐语、婉语等等。3 、有关风格的理论和描写。4 、不同文体的修辞问题。5 、修辞批评。以上可见,与我们今天最相关的是修辞手法,而即使是这一问题,前人也包括甚少。因此,后人对前人的修辞进行分析时,干脆就把它视为两大类: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即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之类的方法:如周秉均的古汉语纲要修辞篇就有:词的选择(词义选择,声音的选择,形貌的选择);句子的选择奇偶、复省、常变等二章,实际上就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杨树达先生的汉文言修辞学第三章的修辞举例,有改

4、字句,增字句,删字句,颠倒句。第四章有:变化,包括词类活用,句式变化,也都属于作文造句的规则,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也可视为修辞。下面举几个例子:(见周秉均古汉语纲要p499页)、陈骙云:文有疑词,如诗何彼秾矣曰:“平王之孙”;檀弓曰:“穷居鲁人也。”盖平王疑为东迁之平王,鲁人疑为鲁国之人也。(文则)此为词义不明而造成的歧义。、黄生:义府卷上云:孟子施施从外来。诗王风:“将其来施施。”毛传:“难进之意。”郑笺:“纾行之貌。”以诗注观之,则孟子“施施从外来”,形容齐人醉归欹斜偃蹇之状可掬矣。赵注:“喜悦之意,朱因之云:“喜悦自得之貌。”“洋”与“施”字于喜义不近,及观韵会之也字释云:“自得之意”,乃

5、知赵读“施”为“之也”,故有此训。施施用诗训自佳,不必借之也之也。(见周秉均古汉语纲要p505页)此为用词贴切之例。、滹南遗老集:史记高祖本纪:“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公。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云莫如刘季,最吉。乃立季为沛公。”王若虚云:“珍字不安,汉书改为奇是矣。珍指宝器,刘邦斩蛇,老媪夜哭等是奇怪,而不是珍怪,汉书改得贴切。1 、宋陶岳五代史补:“唐代诗僧齐已,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如一枝则佳。”齐已拜服,士林传郑谷为齐已“一”字师。选用突出早梅这一事物的特征之字。2 、宋代张南轩拭诗云:“卧听急雨打

6、芭蕉”先生(朱熹)曰:“此句不响”,曰:不如作“卧听急雨到芭蕉”,选用音响和谐的字。以上诸例可见都不是今天修辞范围的内容,但的确与修辞有关。3、前人对修辞研究的梗概:除上面所讲到的先秦时代的修辞情形而外,历代都有文人学者重视(汉)王充论衡,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唐刘知几史通,宋陈骙文则,宋以后的各种诗话、词话、文话、曲话、文论等,都涉及到此。至清代修辞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如汪中述学,俞樾古书疑文举例,都讨论过修辞。近现代有:唐钺:修辞格,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杨树达的汉文文言修辞学,朱祖延古汉语修辞例话,李维琦修辞学等都是重要的著作。由于我们学古汉语修辞只是为了读懂古书,而不是为了说话和写作,所以学习

7、方法上更应注重对古籍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当以实用为原则,故只介绍常用的例子。一、比喻比合二事物来说明已意,使之具体明朗,即谓之。朱熹所谓:“以彼物喻此物也。”亦即打比方。按照我们今天的归类,大致可按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分为三类:A、明喻;B、隐喻;C、博喻。A、明喻:(1)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4)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在本体喻体之间加比喻词“如、若、犹、似”,譬如、譬为、譬犹、譬之等。B、隐喻:不用比喻词,直接表述,往往用判断句的形式出现。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8、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2)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4)气,水也,言,浮物也。(答李立羽书)(5)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夏子)(眼含泪水是波动之水,愁眉皱着是山峰聚集。)(7)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迭。(辛弃疾念奴娇)。(8)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骧。(张衡南都赋)(9)赌货山积,纤丽星繁。(左思蜀都赋)。(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滕王阁序。而这种大多是描写性的比喻。C、博喻:亦即推理性的比喻,其特点在于它能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个道理,使人对所论证的命题确信无疑,因而可以增

9、强文章的逻辑说服力。如:(1)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木幵,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大凡同一命题用多方设喻之法以明辨之,则谓之博喻关于比喻,陈骙文则分为十类,似嫌苛细。如:一曰直喻,即明喻: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贾谊新书:“天子如堂,群臣论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庄子:“鱼相忘乎江湖,人相扬子:“仁,宅也”亦隐喻。亦博喻之类)。左传:谚所谓,室于市而怒于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如陛,众庶如地,堂、陛、地一类也。四曰诘喻,虽为喻文,

10、似我诘难,于椟中,是难之过欤?”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忘乎道术。”六曰博喻:所以为喻,不一而足。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意甚明: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色者。谚所谓辅车相依。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论语:“其言似不足者”。虽然这种分类不尽合理,但在修辞史上诚属创举。二、引用(又称用典)征引前代的言语、故事或文字,用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或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思,使文字典雅经济,简洁凝炼,读起来绕有风趣。正如文心雕龙所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从不同的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从运用的内容上分,可分为三类:引言、引事、引文。

11、A、引言:即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1) 书盘庚上:“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今口语有“人是旧的好,衣是新的好”来源于此。(2) 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B、引事:在行文中引用历史故事,此法在诗词赋文俯拾皆是。而其最难掌握的也在此,弄不好,就不知其为何事。仅唐诗就有人编出的唐诗典故辞典来看,收集到的用典达数千条。例如:(1)报任安书:“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

12、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灵公与雍渠同载:灵公与夫人同乘出游,宦者雍渠同载,孔子次乘。孔子说:我没见过这样好色的。于是到陈国。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商鞅见秦孝公,是靠宦官景监,大臣赵良为之寒心。见商君列传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袁盎,字丝。汉文帝时为郎中官,一日,文帝见母,让宦官赵谈参乘,袁盎拦在车前说:臣闻天下所与共六辔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于是文帝笑而让赵谈下车。】(2)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引苏秦故事。苏秦第一次出家游说秦不成,钱用光了,貂裘也破了,只好辞秦而归。】(3)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

13、楼)【引范蠡佐勾践灭吴后,即乘一叶扁舟游于江湖。】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文字。先秦著作以引经为主: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之达70次,汉代以后的文章,引文则面广且繁。如巫山巫峡就引了郭仲产、郭景纯等人的话,又引了地理志、山海经、高唐赋的话。诗云:“他人有心,予恃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果按照引用的形式来分,可分明引和暗引。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上举例子:引言类、引文类皆是明引,不再举例。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哪是引文,哪是本文,甚至不知道是引文。这是难以掌握的,必须有相当厚的文字功底,勤查书籍才会知道

14、。例:(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引用诗郑风子衿和诗小雅鹿鸣。(2)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册书)。【“登龙门”即东汉李膺故事: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3)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书。【“取于盗”见于礼记杂记下焉,上以为臣。”】【举于管库见于礼记檀弓下士,七十有余家。”】(4)【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逐鹿”据史记淮阴候列传征诗中指隋末群雄争天下的战争。:

15、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魏征述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魏投笔见班超事,超家贫,为人抄书度日,曾叹息说:大夫为国立功,怎能在砚台中度生活呢?遂投笔从军。】(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长城,见南史木道济传:木道济北伐有功,遭疑忌,被宋文帝刘义隆杀死,死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镜中句见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识秋霜。”出师一表即出师表。伯仲,见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肖曹。”】引用之法除上述外,还有一种征引之法,即引前人之句而反其意。把前人的成句略加改动,变成相反的意思。有人称做“翻前人作,或叫做“反其意而用之”。我们称之为“反引”。宋黄彻巩溪诗话卷四:“老杜”涂穷反遭俗眼白”本用阮籍事,意谓我辈本宜以白眼视俗人;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