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82617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6前赤壁赋教案1北师大版必修4(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赤壁赋【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赋的相关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这是课标中对课文最初浅层次的要求,是感悟作者感情的前提条件。2、能力目标:合作学习,用文言视角解读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的关系,通过水月意象的变化体悟出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对于这一心境的把握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鉴赏文言文的过程。3、情感目标:探讨学习,通过同传统中国文人身处逆境时不同的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 探讨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这是将文言文中的精神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教学目标的第2 点)【

2、教学难点】苏轼旷达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即教学目标的第3 点)【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过对写作背景介绍和反复朗读让同学们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着重课文字词句的梳理,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工作。第二课时: 着重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哲理内涵的认识、 水月意象的认识和文中景、情、理交融的意境感受。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让学生真正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悟他在矛盾中逐步走向成熟和洒脱的过程。第三课时:侧重拓展中国不同文人逆境中的精神,在不同文人的对比中突出苏轼这种旷达的精神,并探究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重要能力 (如: 协作能力、 交流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搜集材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2、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3 、朗读全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二、导入: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 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思念; 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的洒脱。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寂

4、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是赤壁究竟凭借怎样的一种魅力一再吸引苏轼?课件播放介绍赤壁的视频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假设你们现在就在畅游赤壁,说一说赤壁给你怎样的一种感受?(学生各抒己见,不做统一要求)气势磅礴浓浓的人文气息历史厚重感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我们只凭借想象就对赤壁就有如此丰富的感受

5、,那么,曾经几度畅游赤壁的苏轼对赤壁的感受应该更不同寻常。在赤壁下,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我想此刻大家对苏轼笔下的赤壁一定充满好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赤壁赋(写板书)。三、释题:1、 关于“赋”( 1)看看文章的标题,指出标题的中心语是什么?赋( 2)同学们曾经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对“赋”这种文体的特征有大致了解,请同学们回顾 “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 (赋的特点、 赋的演变、 重点说说散文赋) ?赋的特点:a)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

6、”是指赋的形貌体物,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写志”是指赋的内容)b)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赋的演变:流变名称形成缘由特色代表作品骚赋楚辞多四、六言,句尾常加兮字屈原 离骚体制宏伟、辞藻华丽、感情缠绵短赋荀子赋短小精悍荀子赋篇汉赋汉大赋 骚 赋 的 影 以四、六言韻文為主,夾雜散文長句司马相如 子虚赋响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极力铺排,讲班固 两都赋究文采,流于官样文章,能表现文人社会状况的才华抒情小 的影响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张衡归田赋赋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篇幅较短小

7、曹植的洛神赋六 朝骈赋骈文韵类汉赋而篇精短,崇骈偶、对句江淹别赋赋工、好融典,近于诗歌唐赋律赋诗格律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杜牧 阿房宫赋都有严格规宋赋散文赋 古文运动趋向散文化:骈散相间、句式长短不欧阳修的 秋声赋一苏轼赤壁赋关于散体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后者便发展为文赋,它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2、关于“赤壁”提起“赤壁”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三国中的赤壁,那么文中的“赤壁”是

8、否是三国中的赤壁呢?明确:文中的赤壁并非三国中的赤壁,而是指黄州的赤鼻矶。(引导学生看注释)3 、关于苏轼湖南作协主席方方曾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可见苏轼影响之大,我想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于苏轼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也来说一说对苏轼的认识?( 1 )苏轼生平苏轼( 1037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 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

9、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苏轼的成就与贡献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著名“宋四家”之首。(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蒂、蔡襄)。绘画:文湖州竹派的代表画家,擅长竹石、枯木,提出“诗画一律”。学术:对周易、书很有研究,南宋力抵苏轼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其在周易、书上取得的成就。水利:苏堤烹饪:东坡肉家具:东坡椅医药:记载了许多宫廷、民间药方服饰:东坡帽、东坡巾、苏公笠政治:当时著名三党

10、之一“蜀党”(苏轼)、 “洛党” (程颐)、 “朔党” (刘挚)。4、写作背景介绍:通过苏轼的发散式认识,我们知道苏轼可谓“全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代贤才,在政治之旅,宦仕之途上之路却坎坷不断、挫折连连。赤壁赋一文便是作者政治失意、被贬黄州时所作,那么这篇千古佳作背后到底隐含了怎样一段辛酸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赤壁赋一文的写作背景:余秋雨曾在东坡突围一文中写道: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有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压着远离自己的家眷, 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11、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余秋雨的这段话讲述的是在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 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

12、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 ,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 “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

13、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四、课文的整体感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其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1 、范读(多媒体)学生仔细听范读,纠正字音。2 、反复诵读( 1)朗读(整体)指导注意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把握好韵脚认真体悟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感悟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 2)朗读(部分重点句子)指导例如:第三段:客人说出“悲”的原因诵读这一段时: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月明星稀 此非孟德之

14、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横槊赋诗”句,节奏要紧凑,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 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 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五、字词句梳理(采取提问某一学生,教师与全班共同参与解答的方式,检查背诵。)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情况,提出预习和学习过程中在字词读音及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方面存在的疑问,由其他已经掌握此方面知识的 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其存在的疑问,同时引导学生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