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测试卷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825577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期末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期末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期末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期末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期末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期末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期末测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有20小题,共60分)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列国内乱,诸侯兼并D.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3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

2、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B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

3、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B、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 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6“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B尚书被中书取代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7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D.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8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

4、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 A.交唐太宗裁定B.交兵部出兵C.交门下省审议 D交内阁处理9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A、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10.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职权的牵制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A.三权内

5、容不同 B.对社会影响不同C.制约方式不同 D.本质目的不同11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军机处12公元前500年,如果雅典全国人中约20万,本国居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公民四万五千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约十六万八千人 B 约二十万人C约四万五千人 D约七万七千人13.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

6、要职责是()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1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1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C.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D .扩大民主权利16.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 废丞相,权归六部 B.

7、设立内阁 C.大兴文字狱 D.设置军机处1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18.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19.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地域决定政治 B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C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20.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

8、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 A、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贪财暴虐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材料问答题(有3大题,共40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

9、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

10、实施的基本程序。(3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4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3分)(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2分)(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2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

11、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

12、响。(4分)29. 述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的演变趋势。(12分)材料题答案:26(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3分)(2)具体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4分)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3分)(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分)(4)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

13、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27(1)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4分)(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产生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4分) 28概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分)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评价:积极作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 消极作用:束缚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易产生暴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地方对中央和皇帝的绝对依赖,而缺乏创造力;地方无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