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九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82477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九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案(九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案(九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愚公移山教案(九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九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九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冯中活页备课探索初三语文学 科语文课题愚公移山主备人周殿旭课时安排2课型新课复备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复习法;论法。教 具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

2、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

3、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

4、,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第二课

5、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二、逐段朗读课文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

6、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

7、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

8、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分析课文第四段。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列子(寓言)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复 备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