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82415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 通常说来,地名一旦形成,大家口头代代沿传,便改动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现一直叫到现在也没改变,如前面提到的砖塔胡同、王府井西侧的菜厂胡同、钟楼前面的沙拉胡相同。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译叫舒噜,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门,明代就已更名了,可是部分老人仍叫旧名,如元代的齐化门、平侧门、顺承门,明代已更名为朝阳门、阜成门、宣武门,一直到北京解放前还叫着旧名称,可见其生命力之大。伴随社会的发展,旧事物总是要更新的,地名也不例外。有些原因,地名非改不可,促进改变地名的首先是社会原因。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使很多建筑不存在了,事后出现新建筑、新街巷,改变了原来的布局,

2、只好更名;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帝制改成民国,而且出现了新的政府机关,于是有300多条街巷改了名,如张皇亲胡同改为尚勤胡同,石大人胡同改为外交部街等,1966年,全国人民面临一场大灾难,街巷名称亦是“四旧”之一,自然在“横扫”之例,要在街巷名称上“打出一个红彤彤的世界来”,于是出现了红日路、红云路、红旗路、东方红路出现了三条。用总路线路、大跃进路、人民公社路等替代了原来的所谓有封建烙印的街巷名称。老北京中的旧胡同一律改为何红心里、永红胡同、红卫胡相同等,加上了红字就成了革命地名,连很小的耳朵眼胡同也改成了“红到底”胡同还有一个需要更名的原因,就是重名问题。胡同名称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难免有“不约而同

3、”之处。据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记载,北京有扁担胡同16条,井儿胡同14条,花枝胡同11条,口袋胡同11条,箭杆胡同7条,堂子胡同7条等等,北京城区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条。重名问题,在旧社会时矛盾不太显著。那时人口少,居民不大迁居,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找人还算方便。新中国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和外界联络剧增,外地人口进京者成为洪流,找人、办事、通讯,全部因地名相同而产生极大的不便,必需加以科学的归纳,整理和改动。更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鲁迅先生说的“言不雅训”,即听起来不好听。有些胡同在取名早期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况发生了改变,再听起来就不雅了,如裤裆胡同、母

4、猪胡同、焖葫芦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相同等。这些不雅的胡同名称,老百姓有更名的要求。地名怎样改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需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证实,改动地名的标准是态度慎重、群众接收、尊重历史,拉香盖臭、利用谐音。“文化大革命”期间,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比如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有横排并列的菊儿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圆恩寺、棉花胡相同9条胡同,“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道命令旧名全部取消,改为由南向北排的“大跃进一至九条”。大家还未习惯,又一道命令改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条”。更名不采取慎重态度,群众不能接收,现在又恢复了

5、旧名,广大群众又感到方便了。用谐音改动旧地名是个很好的措施。因为旧社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靠口头流传地名,用谐音改变旧名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结合“拉香盖臭”的标准,是极为成功的举措。如母猪胡同改为墨竹胡同;裤裆胡同改为库藏胡同;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伯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大脚、小脚胡同改为达教、晓教胡同;张秃子胡同改为长图治胡相同等。有些胡同旧名不一定臭,只是其含义不尽人意,如吊打胡同,因为谁也不愿意让人吊起来打一顿,故也用上述标准改为孝达胡同经过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复杂性。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这又是一个不好回复的问题,因为胡同的数目是伴

6、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老北京人曾说,“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赛牛毛”。这种说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依据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载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条而言,至于“赛牛毛”肯定是数不清的意思了。经过很多教授的考证,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大约的估数和百分比。元代按析津志记载,大全部城内有火巷和胡同共400多条;明代按张爵的京师五城坊胡同集记载,北京城内有街巷1170条,其中胡同459条;清代按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城内有街巷2021条左右,其中胡同960多条;民国时期,按观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内外城,共有街巷2500条左右;新中国成立早期,按北京导游基础记载,当初北京有街巷2550条条;

7、1987年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区及近郊区有街巷3600条;1989年,张清常先生统计,在再说胡同一文中公布,说北京失去和郊区共有街巷6029条,其中胡同1320条。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发展突飞猛进,市区扩大了,原先的市区仅以城墙为界,现在的4个城区比原来大了约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区多称“里”,这是中国先秦时就用的居民点的称谓,通常不再用巷和胡同,而在“里”内又加用“条”。可见,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称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不过它的影响却不容忽略,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研究它的教授大有些人在,而且有很多专著问世,如胡同及其它、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谈、北京街巷地名趣谈、北京街巷

8、胡同漫谈、北京市街巷名称录、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经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对北京的街巷胡同有了部分了解。组成这些街巷胡同的基础单位是建筑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独特格局和等级。中国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据文字记载,至迟汉代已趋于完善,唐宋时期广为流行,不过北京的标准四合院却是始于12世纪的元大全部时期。按北京导游基础介绍,新建的城市之内按设计规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等,并按贵戚、功臣、赀高、居职的等级分配土地。百姓们须等“人物”们把好地占毕以后,方可“作室”。当初要求以8亩地为一份,全城计划出50大块,为居住区的50坊。每大块内分若干小块,作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

9、走向为多,因此派生出来的胡同全部是东西走向的。小街和小街之间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四合院。通常四合院的宅院从北朝南,街门开在全宅院的东南角。几进院落以后,在另一条小街的路南,即为本宅的后门。假如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为正门,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内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详细形式和格局,等一会儿参观时再介绍。四合院封闭性强,关起街门便和外世隔绝,极适合一个家庭生活。院内的房室结构和庭院空间相结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内,却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而且在设计上符合“前堂后寝”的礼制。四合院内的房子有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别,极适合一个家族中的尊卑长幼等级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

10、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远近适宜很方便。庭院内多植树木、花卉、葡萄架、藤萝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赏心悦目。这种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时代,对家族来说称得上是一个享受。我们的旅游车就要到北海后门了。下汽车以后,换乘人力三轮车,在串胡同、看景观、参观四合院的过程中,大家可充足体会北京人的市井生活。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走的三条相连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桥胡同、龙头井街和柳荫街。这几条胡同中蕴藏着北京历史的丰富内涵。800年前的元大全部时期,现在的前海和后海是连在一起的牛角湾形的大水域,称积水潭,是南方来船的水运码头。在前后海之间,有一条弧形的月牙河相联。水域围成的丘陵地带景致颇佳,逐步建筑增多形成风景区

11、。月牙河上有月桥、板桥、清水桥,俗称三座桥。以后水域缩小,月河不见,形成街巷,就是我们刚才走过的三座桥胡同。和三座桥胡同相连接的弧形斜街叫龙头井街。听说原来街内有一眼水井叫人头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头井中之水却一直很旺。有些人见井中有龙头晃动。消息传开,街南的原来香火不盛的古庙,改祀龙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来,人头井也改叫龙头井。有些人问井中真有龙头吗?有!只不过不是活动的龙头,而是庙殿顶上的鸱吻倒映在水里,伴随水纹的波动,形成龙头而已。古庙现已无存,听说街口的古槐就是当初古刹的遗物。和龙头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荫街。这条街名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才出现的。这里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因为风景优美,历史上很多达官显贵在这里营建居室别墅。有的即使现已无存,但文件中的记载颇为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