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82413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l 20258Sm食 ar3KS It* 2025SH3S33.一、全面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中央领导多次就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近年来,cl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并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 办法和实施意见。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 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公共服务体 系得到加强。在各级政府和各项政策支持 下,经过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近年来中小企业稳步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

2、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一)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小 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 目前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7%,其中小微企业占 97.3%。同时,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国内生产 总值的 60%,纳税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 50%。中小企业所占 GDP 比重、纳税比例,充分说明在经济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发展“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要重视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二)中小企业是关系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

3、基,促 进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中小 企业量大面广,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 人员多,这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作 用。目前,中小企业提供了 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以上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大量农民工 主要在中小企业务工。近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也把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相当数量军队退役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大ms窑也斤s3 “醫掘超S9 8*LT力,而且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 产业和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 子商务等服务业中成为新兴力量。2014 年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13 万亿元,同比 增长 25%,其中网络零售额增长 49.7%,绝大部分都是中小

4、企业贡献的。目前,中小 企业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以上,要完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任务, 就必须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和 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31KS a* 專MAR sn sis * ssss、sSIB 2025(I) stsSM3 iHiBSSKSisMa、iBHS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来改造传统引擎, 打造新引擎。我国有 13 亿多人口,9 亿多 劳动力,6000 多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 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活 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打造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

5、一代发动机。随着商事制 度、行政审批、项目核准等方面的改革不断 深化,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持续大 幅增加。2015 年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84.4 万户,同比增长 38.4%;新增注册资 本4.8万亿元,增长90.6%,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越来越浓厚,创业创新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要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就是要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 业,力争使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向社会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物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 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 批事项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对基层、 量大面广、属于能交

6、由市场解决或交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同时,注重放管结合,切 实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现象发 生。进一步加大商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尽快建立与商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后续市 场监管体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衔接,明确 监管责任,规范监管行为。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水平,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 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走专业化、 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是实现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引导 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生产、服 务

7、和协作配套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 业链提供零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美誉n vL J= =1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 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 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 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培育和扶持,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 数量和比重,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近年来,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

8、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于提高专 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集 聚和优化配置、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以及节约 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工业化和 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 产业集群已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 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 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文化 创意产业等新技术领域发展加速,涌现出一 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在县域经济发 展中作用显著。实践表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 展,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集中治理环境, 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速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 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

9、当前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到促进产业集群 发展,对于当前缓解中小企业运行的下行压力,拉动经济、稳定就业形势和扩大出口的 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宏 观管理、规划引导和协调服务,优化产业集 聚环境,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积极培育龙 头骨干企业,加强区域品牌建设,鼓励创新 资源向集群集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 慧集群,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 力。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协作,鼓励和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 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效应,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将配套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质量 管理、标准管理、合作

10、研发管理等,提高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TSYr 08型口田聲篡耳靈ssssxs的政策对话机制作用,深化中欧、中美等中小企业政策对话与合作、中德培训等方面的 务实合作。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示范 作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新途径和 新机制,加强与国外政府、国际机构和中小 企业组织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及政策对 话。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 为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策,加强帮扶,强化服务,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j创业兴业的良好环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 的总体部署,做好工作,确保取得实效。一)抓好政策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

11、发展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加强部门联动, 推进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建立评估机制, 保障相关政策顺利实施。推动建立落实小微 企业政策年度督促检查长效机制,严格各地 小微企业工作考核制度,确保中央政令畅 通,切实将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进一步细化、实化和补充完善促进小微企业 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取 得实效。结合经济形势变化和小微企业反映 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新措施、新办 法。同时,各地也要大胆实践,积极创新, 积累经验,加强对相关政策的补充完善。WWK eHssssufflssH肾ft,ss!innI u (三)加强融资支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

12、资难、融资贵问题。加 强和改进小微企业服务。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CL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创新产品服务,不断 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 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多层 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依托全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 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提高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清理整顿各种不合理金融服务 收费。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 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完 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标准和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CL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强化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