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823681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

2、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语文试卷 第1页(共12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2页)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关注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

3、,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

4、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

5、,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

6、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C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

7、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

8、依据。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D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语文试卷 第3页(共12页) 语文试卷 第4页(共12页)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

9、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

10、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

11、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欲以禄遨,遨不顾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 B. C. D.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

12、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改火:指年度的更替。筠:竹。8“送

13、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分)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1)羽扇纶巾,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至人无己, , 。庄子逍遥游(4)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5)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语文试卷 第5页(共12页) 语文试卷 第6页(共12页)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邱长海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梁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