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81855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6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队辅导原理与实务(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团体辅导原理与实务第一节 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1、什么是团体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2、团体的主要特征 (1)团体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2)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3)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3、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2、;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一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二、团体的分类 1、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正式团体:是由组织正式设立并有明文规定的一种有固定编制、明确的职责权限、完备规章制度、领导者和确定的上下级关系的团体。(如,学校的班级) 非正式团体: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如,班级中的小团体) 2、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假设团体:也叫“统计团体”,是为了进行某项研究而划分出来的团体。 3、固定团体和临时团体 固定团体:是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

3、。 临时性团体:是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体,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体自行解散。 ? ?三、团体的功能 1、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于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2、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道工作时,可以促进个体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助长作用

4、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别人在场,能唤起竞争意识和被评价意识,使自己感到有竞争的压力,从而增强行为的动力。(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揭示社会助长作用的实验:特利普里特(1897)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骑行25英里。一为单独骑行;二为在一人跑步陪同下骑行;三为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骑行时每小时速度为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时时速为31英里,众人骑车竞争时的时速为32.5英里。 观众效应:即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也会感受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2)社会干扰作用:指个体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道工作时,导致了个体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3)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成员一道工作,

5、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偏少的现象。 法国工程师瑞琼曼测量了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个人单独参加比赛平均拉力可达63千克;两人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用力59千克;3人时,人均用力53.5千克;8人时仅为31千克。 (4)去个性化: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了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知觉自己与他人的一系列社会条件似乎都发生了变化,人们降低了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常常摆脱正常的社会行为规,表现出冲动的、情绪化的,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 社会标准化倾向:指人们有意识的趋向同一标准或规的心理行为倾向。 (5)从众行为倾向:指个人在

6、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社会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从众,心也赞同;表面从众,心拒绝;表面不从众,心却接受;表面不从众,心也拒绝。 ? ?四、团体发展的生命周期 根据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尤其是参考了图克曼的研究,将团体的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形成团体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最初的团体形成过程中,大家都属于新的成员,彼此之间尚不熟悉,所以在这一阶段,会给人们的彼此交往带来一些紧或压力感。而团体形成阶段的压力,往往还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对自己社会交往技能的怀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彼此之间的了解,这种意向性阶段的紧会逐渐缓解。通过

7、交往和交流,大家彼此增加了认识和了解。同时,大家也应该意识到一种相互存在的关系,也即意识到“团体”和“团体性”的存在。 2、动荡团体发展的冲突阶段 在最初的意向阶段,团体成员大都表现出一种礼节性或礼貌性的交往。但是在彼此熟悉之后,便开始逐渐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就会表现出拒绝和不满,从而给团体生活带来“动荡”或“冲突”。 3、凝聚团体发展的规化阶段 随着团体的发展,尤其是团体的正常发展,成员之间的冲突会得到解决或者是淡化,冲突阶段会被凝聚阶段所取代。团体中的凝聚性,会给团体成员一种团体作为整体的感觉,一种归属感,一种获得同志和友情的体验等等。 当团体的聚力形成与发展的时候,团体整体性的确立和成

8、员之间的团结是一个基础。这种团结不但时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更为积极,而且使得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归属感增强。在这种团结的意义上,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认同感增强,为自己作为团体中的一员而自豪,同时会一致抵御外来的批评,维护团体的利益。 在大部分的团体中,当团体的聚力得到发展的时候,团体成员对于团体本身和团体生活的满意度也会相应增加。聚力强的团体中的成员,会感到其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明显增加,以与相应的焦虑感与压力紧感的减少和降低。此外,在聚力强的团体中,其团体气氛基本上表现为合作、友好、相互鼓励和支持等,而在聚力差的团体中,其团体气氛一般会充满敌意和竞争,意见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指责和批评等。 当团体

9、的聚力增加的时候,其在的动力性也在加强。聚力强的团体,对于其团体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为在聚力强的团体中,团体成员更倾向于接受其团体的目标、团体的决策和团体的规等。此外,在聚力强的团体中,团体成员的一致性和相符性增强。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聚力是团体过程的一种增强器。在其积极的方面,聚力与团体的稳定性,团体成员的满意度,团体有效的交流,团体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团体的效能等有关。而在其消极的方面,当一个团体的聚力逐渐增强的时候,团体成员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个人的独立性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团体凝聚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特征 变化类型 整体性 “我们感”或团体感的增加,成员之间交往的友情发展,团

10、体认同的发展。 稳定性 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对团体活动的投入性和参与性增加。 满意度 对团体生活感到愉快,自尊感和安全感的增加,焦虑和紧的减少与降低。 动力性 团体影响力的增强,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团体决策和团体规的接受程度增加,团体一致性行为增加。 4、活动团体发展的任务执行阶段 尽管团体的效能或生产力对于团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0.少有团体一开始就能够表现出这种效能或生产力。唯有当团体逐渐成熟的时候,其团体效能和生产力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团体的聚力增加,其团体活动的效能或生产力也就会增强。不过聚力和生产力的这种相关,会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只有当团体的规或目标是鼓励高生产力的时

11、候,团体的聚力与团体的效能或生产力才表现出正相关,即团体的聚力越强,其团体效能和生产力也就越强。但是如果团体的规或目标所鼓励的是低效能或低生产力,那么团体的聚力和团体效能之间就呈负相关。 5、终结团体的最后解散 当团体发展经历了以上基本的过程和阶段之后,也将面临其最后的发展阶段团体的终结或解散。 团体发展的终结可能是有计划的,也可能是突然的或自发的。 有计划的团体解散或终结,一般是在完成了其既定的团体目标,或者是在耗尽了其资源和时间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突然的或自发的团体解散或终结,则一般是在团体遇到不能解决的突发事件,使得团体生活不能继续的情况下发生的。 团体发展的终结,对于团体成员来说将会是一

12、个充满压力的阶段。尤其是当这种终结是突然或自发地发生的时候。那么此时在该团体的生活中,往往就会发 生种种冲突,使团体成员产生挫折和失败感等。 团体发展的阶段性描述 阶段 主要过程 主要特征 1、意向(形成) 信息交换 依赖性增加 任务安排 形成共识 意向性交往 友好交流 敏感性增加 自我展示 2、冲突(动荡) 团体活动争端 意见分歧 不满情绪表现 消极行为态度 互相批评 较少参加团体活动 敌意 分化 3、凝聚(规化) 聚力的发展 角色的确立 标准的建立 关系的确立 意见的一致性 角色明确 集体感增加 4、工作(表现) 目标实现 任务责任取向 重视工作成效 形成决策 问题解决 相互合作 5、解散

13、(终结) 结束角色行为 任务完成 依赖性降低 退出团体活动 独立性增强 情感失落 五、团体的意见沟通 意见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1、团体意见沟通的功能 费斯廷格将意见沟通按功能分为两种: (1)工具式沟通,主要是传播情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等告知接受信息者,从而影响其知觉、思想、态度,进而改变其作为。 (2)为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是表达情绪,解除心紧,征求对方的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主要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要。 2、团体意见沟通的特点 (1)言语交流(书面或口头)是意见沟通的最重要的方

14、式; (2)人与人之间饿意见交流不仅是信息、信息的交流,也是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的交流; (3)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人与人的意见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障碍。 3、团体成员意见沟通的风格 自我克制型,善于克制自己,不肯轻易流露感情;自我防守型,善于保护自己,较敏感,一旦接受他人信息立即反馈;自我暴露型,性格外露,不善伪装,也易接受外界信息,反馈程度差;自我谈判型,是较稳重的中间类型;自我实现型,反应灵敏,积极主动,反馈程度高。 六、团体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包含交往的认知、情

15、感、意向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的类型: 1、根据人际关系交往需要不同分类(舒兹) (1)包容的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需要类型的人,喜欢并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乐意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被别人接纳;具有参与、交往、宽容、谦逊等行为特征。 (2)控制的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需要类型的人,力图在权威和权力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总想控制、支配、领导他人;或期待他人的支配与控制;具有影响、控制、支配或被动、服从的行为特征; (3)情感型需要引起的人际关系。具有这种需要类型的人,希望在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想对别人亲热、亲近,也期待别人对自己亲热与亲近;具有亲切、友善、同情、照顾等行为特征。 2、根据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分类(霍尼) (1)逊顺型。其特点是“朝向他人”,顺从行为,讨人喜欢。 (2)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总想知晓他人力量或他人对自己是否有用。 (3)疏离型。其特征是“疏远他人”,常考虑别人是否干扰自己。 3、我国学者对霍尼分类的修正 (1)合作型。相互交往以宽容、忍让、帮助、给予为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