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8169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AB卷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A卷全国卷岩石圈(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1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域和爪哇岛南部海域,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答案C外力作用与地貌(

2、2016新课标全国,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2题,

3、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3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4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答案2.C3.B4.D(2015新课标,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

4、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6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5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

5、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6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答案5.D6.B72014新课标,36(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解析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

6、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B卷地方卷岩石圈(地壳)物质循环(2016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指化学沉积作用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D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

7、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答案1.AD2.AC(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

8、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岩浆冷却较快岩浆冷却较慢在地表形成在地下形成A B C D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解析第3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4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答案3.D4.D(2014上海地理,1011)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

9、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完成56题。5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A喜马拉雅山区 B日本太平洋岩区C新西兰南北岛屿 D冰岛火山带6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A石灰岩 B片岩 C板岩 D石英砂岩解析第5题,题干“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只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而印度洋板块不是纯粹的大洋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是纯大洋板块,而日本,新西兰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故排除B、C、D,选A。第6题,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溶洞,石林等

10、景观,不符合题意;片岩是变质岩有片状结构,板岩有板状结构,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较弱,易于风化剥蚀,有利于群峰林立景观形成。石英砂岩抗侵蚀强度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而张家界山体陡峭、险峻说明有断裂发育。故答案为D。答案5.A6.D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2016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7题。7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

11、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到阶段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由图中阶段到阶段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答案D(2015江苏地理,5)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8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和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可知,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与板块作用边界一致,故C项正确。答案C(2012江苏地理,910)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

12、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910题。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 B C D10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解析第9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见下图)。由此可判断两处所对应的沉积岩层向上凸出明显,为背斜构造。由地形剖面线图可知,均为谷地,故为背斜谷。第10题,处沉积岩层发生错位,且相对左侧

13、岩层下降,应是断裂下降。答案9.D10.C外力作用与地貌(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112题。1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1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

14、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第1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答案11.C12.B(2015北京文综,45)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14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解析第13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自然灾害及地下水。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B项错误: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C项正确;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第14题,本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