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结2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816326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总结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针灸治疗学总结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针灸治疗学总结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针灸治疗学总结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针灸治疗学总结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总结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总结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学总结 针灸治疗 标幽赋: 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刺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1、解结。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2、“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属阴盛阳虚的癫证、嗜睡宜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属阳盛阴虚的狂证、失眠宜补照海,泻申脉。 、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泻合谷、补复溜则可止汗。补照海、泻申脉可治疗失眠,反之,泻照海、补申脉却可治疗嗜睡。 6、背腧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

2、,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7、郄穴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其中阴经郄穴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 8、痹症行痹加膈腧、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9、腰痛分型: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1、腰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11、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12、腰痛处方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

3、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3、中风中经络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14、中风中经络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加太溪、凤池滋阴潜阳。 15、中风中脏腑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1、中风中脏腑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17、中风中脏腑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素髎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心主血脉,内

4、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8中风中脏腑加减:闭证加刺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 19、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 20、面瘫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次,以预防感染;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式面瘫)预后较差。 2、厥阴头痛选穴: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2、眩晕痰浊上蒙治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23、眩晕加减:风阳上扰加行间、太

5、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 2、原发性高血压皮肤针。叩刺颈后、腰骶部和气管两侧,力度依病情虚实和病人体质强弱而定,每日一次。 25、心悸加减。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心血瘀阻加曲泽、膈腧活血化瘀。 2、嗜睡中医称“多寐”“嗜睡”。 2、嗜睡方义。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颅之巅,为醒脑之要穴,也为前人治疗昏困多寐的经验穴;印堂位于两目之间,重在调神;丰隆、足三里意在调理中焦、和胃安神。 28、嗜睡加减。湿浊困脾加脾俞、三阴交健脾利湿。 9、癫病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30

6、、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 31、长强鸠尾是治疗痫病的重要组穴。 32、痫病加减。病在夜间发作加照海,白昼发作加申脉通调阴阳。 3、咳嗽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34、大椎为截疟要穴。 35、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36、呕吐方义。呕吐病变在胃,总由胃气上逆所致。故首取胃的募穴中脘配胃之背腧穴为俞募配穴法以和胃止呕;内关功擅理气降逆,为止呕要穴;足三里为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以通调腑气,降逆止呕。 37、呃逆指针。翳风、攒竹、鱼腰、天突。任取一穴,用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压1分钟,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立即止呃。 3、腹痛加减。肝郁

7、气滞加太冲疏肝理气;寒邪内阻加神阙、气海温中散寒。 39、便秘之经验要穴。支沟。照海 40、胁痛加减。湿热蕴结加中脘、三阴交清热利湿;肝阴不足加肝俞、肾俞补益肝肾。 4、治疗黄疸的经验要穴:至阴 4、水肿加减。阳水加肺俞、列缺、合谷疏风宣肺、通调水道;阴水以脾虚为主者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健脾渗湿利水。 43、淋证加减。石淋加秩边透水道、委阳通淋排石;膏淋加气海、足三里分清泌浊。 44、遗精加减。肾虚不固加志室、太溪补肾固精;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养心健脾;阴虚火旺加太溪、神门滋阴降火;湿热下注加中极、阴陵泉清利湿热。 45、治疗糖尿病的经验要穴。胃脘下俞。 4、治疗疳积的经验要穴:四缝 7、经

8、前期紧张综合征加减: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脾俞培补后天之本 4、月经不调耳针。取肝、脾、肾、子宫、皮质下、内分泌。毫针中度刺激,留针153分钟;也可用药丸贴压法。 4、痛经加减。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50、闭经加减。肝肾亏虚加肝俞、太溪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脾俞、足三里健脾养胃以化生气血。 51、带下病加减。湿热下注加中极、次髎清利下焦湿热;脾虚湿困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加肾俞、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2、妊娠呕吐脾胃虚弱加灸脾俞、胃俞以助中阳、健脾止呕。 5、矫正胎

9、位之经验效穴。至阴。 4、针灸疗法矫正胎位的最佳时机是妊娠2832周期间。 55、针灸对产力异常引起的滞产具有明显的催产作用。 56、产后乳少的经验穴:少泽 5、治疗疔疮的经验效穴:身柱、灵台 58、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名称:痄腮,蛤蟆瘟 59、流行性腮腺炎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60、治疗乳房肿痛的经验效穴:肩井6 1、治疗阑尾肠痈的经验效穴:阑尾 62、阑尾炎加减。气滞血瘀加合谷、中脘行气活血、通腑止痛;瘀滞化热加大肠俞、合谷清热化瘀、行气导滞。6 3、胆石病目黄身黄尿黄加至阳、三阴交、阴陵泉除湿利黄。6 4、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二白 65、脱肛湿热下注加三阴交、阴陵泉清热

10、除湿、疏调肛门气机而固脱。6 、肩周炎属于中医的肩痹范畴,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6 7、肩周炎操作条口透承山可用强刺激 68、腱鞘囊肿的操作。用毫针在囊肿四周呈45角分别向囊底刺入,穿透囊壁,留针10分钟;或用三棱针在囊肿高点处进针,直刺穿透囊壁,出针时摇大针孔,用手指由轻而重挤压囊肿片刻,将囊液尽可能全部挤出,最后在局部置一消毒的硬币,用消毒纱巾加压覆盖。 、荨麻疹风热袭表加大椎、风门疏风清热、调和营卫。7、痤疮湿热蕴结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清热化湿。 71、痤疮此络拔罐。取大椎、肺俞、膈俞、太阳、尺泽、委中。每次选两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处瘀血的络脉,使自然出血,待血色转淡后,

11、再以闪火法拔罐。3日1次。 72、斑秃肝肾不足加命门、太溪补益肝肾;血热生风加风池、曲池祛风泄热;瘀血阻络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7 3、麦粒肿热毒炽盛加大椎、曲池、行间泻热解毒;脾虚湿热加三阴交、阴陵泉健脾利湿。7 4、暴盲肝阳化风加行间、太溪育阴潜阳。 5、耳鸣耳聋方义。耳为手、足少阳经所辖,耳门、听会属手、足少阳经,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疏散风热、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与循经远取的中渚、侠溪相配。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6、牙痛分型:风火外袭,胃火炽盛,虚火上炎 77、牙痛加减。风火外袭加翳风、风池疏风清热;胃火炽盛加厉

12、兑、曲池泻火止痛;虚火上炎加太溪、照海滋养肾阴、降火止痛;上牙痛可加太阳、颧髎;下牙痛加大迎、承浆。7 8、咽喉肿痛阴虚火旺加太溪、涌泉、三阴交滋阴降火。7 9、高热风热加尺泽、鱼际、少商清热宣肺利咽。 8、抽搐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大椎,筋缩,合谷,太冲,阳陵泉8 1、抽搐神昏加百会,涌泉开窍醒神。 2、昏厥虚证加关元、膈俞、足三里益阴固脱;昏厥热厥配大椎、中冲泄热启闭。 3、虚脱阴脱加太溪,涌泉养阴固脱;汗出多者加合谷、复溜敛汗固脱。 名解: 、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黄帝内经中称“偶刺”。 、上下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广。上指

13、上肢或腰部以上,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将灵枢终始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就成为上下配穴。 、左右配穴法。由于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左右对称的,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配穴方法。 4、子母经配穴法。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5、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即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取本经的腧穴配伍成方。 6、厡络配穴法。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与相应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

14、厡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为表里经配穴法的代表。 7、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8、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根据其虚实性质在本经选取母子穴。 、异经取穴法。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10、补母泻子法。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11、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主要由于病变脏腑、经络本身一时性的气血逆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腧穴最为适宜。 12、特定穴。机体病变,可能会在特定腧穴上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而刺灸这腧穴可收到一般腧穴达不到的效果,分为五输穴、俞穴、墓募穴、下合穴、原穴、络穴、郗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十大类。 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发生互通关系的个腧穴,它们是列缺、后溪、申脉、照海、公孙、足临泣、内关、外关。 1、热则疾之。热指邪热亢盛,疾与急通,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应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