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8141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孔子的孝道观以论语为例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孔子的孝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 流,但现今部分学者对其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论语关于孝”的记载,系统阐述孔子孝道观的产生背景以及基本内涵,对孔子的孝道观进行初步探索,确定了它对后代孝道观 的引导作用。关键字:孝道观;孔子;论语中华民族素来讲究礼仪,将“孝”作为追求人生完满的基本要素。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 重要内容,随着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演变,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 黄子孙世世代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封建时期“孝”的产生1、政治需要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提高极大

2、改善物质生 活水平。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继续享受骄奢淫逸的富足生活,统治者需要一 种有效的方法稳定社会结构。由于家庭直接以血缘为纽带,天然的牢固性使其成为封建君主 的首要选择。因此,封建社会大力倡导孝道有利于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乱,出现了子杀父、臣弑君的混乱现象,危 及君主的统治。“孝”源自于家庭,在这种伦常关系中,如果没有孝悌,没有上下尊卑,家 庭失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关于治国 的学术思想,虽然论述角度各不相同,但“孝悌”成为一种天然的共同点,如管子戒篇: “孝弟者,仁之祖也。”孔子论

3、“孝”,也大都是围绕父子之伦,以家庭为起点推到“治世”, 通过培育“君子”,从孝道入手灌输政治主张,使天下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春秋末年,孝 道的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思想。而且,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 朝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家庭为中心的“孝”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王位和爵位的世袭,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职业的继承,在文化表 现为教育的继承。事实上,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大陆企业中“接班” 制度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更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在古代,人分成三六九等,凡 事都讲出生,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

4、宗法制度造就出来的就是 “孝”。二、孝的基本内涵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思想由来已久,从当初 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转向对宗神的崇拜,逐渐形成了孝的观念,这种思想到了孔子时代 “孝”道已臻成熟。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与弟子谈论“孝”的内容,是孔子的孝道思想 较为系统的阐发。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孝”的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给予孝道新的诠释,对“孝”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1、养与敬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观,认为“孝”就是要奉养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 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细心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正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5、也,一 则以喜,一则以惧。”时时将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记挂在心,极可能保证他们寿命,使其能 安度晚年。在物质上侍养父母很重要,但是孔子认为仍不够。他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了,“今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保 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就行了,当然这个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马都能做到的事。如 果不诚心去敬爱父母,只是养活,这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紧接着,孔子又对此作了 更详细的陈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要在父 母面前保持愉悦的神色,但对于子女来说,是一件难事。他们大多不重视这一点,认为在衣 食住行上满足父母

6、需要就是尽孝了,很少考虑精神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神色 和态度,是最重视,也最易受到影响的。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子女将父母寄养在敬老院,常 常忙于工作,对父母不理不睬,毫无关心可言。如果只是把父母当作家里的宠物,只是保证 他们的物质生活,没有应有的亲情关爱,将父母置于孤单寂寞中,“孝”从何而来?我们所 讲的孝敬,是对父母长辈的恭敬、敬爱和尊重,是对他们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是 对他们曾给予社会历史的贡献的评价和认同,也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因此,孝不 仅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还在于内心的诚敬,对父母怀有诚敬之心。2、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物质层面的“孝”是最低层次的孝道,它

7、仅仅注重从经济上来奉养父母,满足 其物质需求,而对于父母的精神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注,不能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顺,孝顺。何谓顺,就是顺从,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无违”首先是政治上的无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不 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无违,就是要“顺从”,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 子不敢不亡。另一层面的无违就是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如果父母有 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 然忧愁,但不怨恨。无论什么情况下,对父母都不能无礼,这是对父母在家庭中地

8、位的坚决 维护,并由此确立了强调父母权威和利益的价值取向。当然这里不是指盲目的维护父母的意 见,事实上是指不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而并非是盲目顺从父母的全部意见。孔子认为“无违”还包括继志,就要把父亲好的方面都继承下来,不能够改变。“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道”在这里表示的是善的、 好的东西,并非父母全部的意志。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父亲的志向;当父亲去世时, 就要考察他的行为;若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古时 候,许多所谓的孝子,对于父母的意志,是统统接受,认为凡是有一点点的怀疑都是不敬。 其实这样的孝,只能说是愚孝,孔子

9、是反对的。3、放心孔子的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父母放心。用他的话来说,即“父母唯其疾之 忧”,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不可抵御的疾病而发愁。也就是说做儿女的在一切方面都 应让父母放心。这作为孝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子女有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事和能力、 道德与品质,做父母的才能安心。无论是孝养,孝敬,顺从还是继志,“孝”更深层的含义就是让父母放心,如论语里 仁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指到远方拜师求学或谋求职位。说的是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8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

10、0,第7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4页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远离家乡。若不得已外出,也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并要使父母知道 自己的去向,以免父母牵肠挂肚。孔子强调“游必有方”,出门在外要让父母知道子女的所 在,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那才算是孝。3、孝丧和祭祀父母百年之后,作为孝子,有“致丧” “守孝”的义务,并且,在以后还要不断进行祭 祀,以尽孝心,称之为“追孝”。在孔子之前,对先人的祭祀,主要动因是灵魂不灭并能福 祸于人,通过周全的祭祀活动,后代子孙就可以得到祖先赐福和庇佑。但孔子对此甚为不耻, 他所倡导的祭祀注重的是情感培育和精神传承,而并非是为了得到庇佑,排除了行孝

11、的功利 主义动机。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女 生下来,需要三年的抚养,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而守“三年之丧”正是为了报答父母 三年的养育之恩,这样的孝行孝道都是源自子女对父母自然真挚的情感,而不是片面追求与 重视丧葬之礼的周密与繁缛。论语为政记载:“孟彭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就按照规定的礼节 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对父母的生养死葬都要以礼为标准,合于礼的规范要求。因而,是否 做到了孝,是以礼为其判定准则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孝”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守礼,”

12、 按照周公所制定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即“周礼”。事实上,孔子孝道观便是 在遵循“礼”过程中得以实现。孝是从家庭开始的,但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家组成的,搞好国政离不开家政,家庭稳定 了,社会也会稳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厚矣。”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虔诚地 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趋向忠厚朴实了。孝,可以使民风归于纯朴,从而 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孔子的孝道观是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来,孟子、荀子对孝 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孝经才得以形成。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源于家庭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对协调家庭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古人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的智慧结晶。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86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6页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王恩来,今之孝者孔子对孝”的发明与引导J,理论界,2009,53万玲华,浅析孔子的孝理论及以孝治政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4郭祖炎,孔子孝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35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卷首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