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812585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课题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第一课时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两首诗词。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态度与情感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重点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本身所具有的

2、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使用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五言律诗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读检测转入使至塞上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什么是边塞诗。聆听,齐读,点评,再读对照课文注释,认真阅读使至塞上,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通过有趣的竞争,检测自读效果,培养自学语文

3、的兴趣和能力。熟读精思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 A. 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教师明确: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1、自主学习并合作探究:2.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3. 语句分析交流、补

4、充,学生自由发表意见;4.再次朗读,要求声情并茂。通过朗读、诵读品味语言,基本读懂。抓住动情点,加以联想和想象,多元推想,与作者个性化的感情、感悟相通(共鸣),由感知而动情而会意课堂练习出示检测题学生答题检查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学习新课1、 介绍七言绝句的特点。2、 范读泊秦淮,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 3、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泊秦淮的主旨教师明确:讽刺了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1.聆听,齐读,点评,再读 2.对照课文注释,认真阅读泊秦淮,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

5、概的把握,学生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3.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发现新问题。作业布置背诵这两首词;做练习册作业教学课题:_ 著作人:_项目设计内容说明课题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无题浣溪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3、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两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4、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态度与情感3、 领略诗的优

6、美意境、语言美。4、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重点2、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2、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使用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情境导入由上一节课的诗人杜牧导入本课的李商隐了解李商隐的有关作品内容及写作风格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读检测转入无题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词在什么背景缩写?聆听,齐读,点评,再读对照课文注释,认真阅读无题,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

7、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通过有趣的竞争,检测自读效果,培养自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熟读精思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诵读全诗,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思考:(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怎样理解?(3)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4)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教师明确: 本首诗抒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全诗抒情回环往复,深沉婉转,双关语及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生动深刻。1、自主学习并合作探究:2.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3. 语句分析交流、补充,学生自由发表意见;4.

8、再次朗读,要求声情并茂。通过朗读、诵读品味语言,基本读懂。抓住动情点,加以联想和想象,多元推想,与作者个性化的感情、感悟相通(共鸣),由感知而动情而会意课堂练习出示检测题学生答题检查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对比学习1、 背景知识介绍 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2、 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组织课堂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本词的名句是? 怎么理解?主题概括:本词工整精巧而自然天成,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表达了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1.聆听,齐读,点评,再读 2.对照课文注释,

9、认真阅读浣溪沙,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学生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3.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4.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5积极进行讨论,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发现新问题。作业布置背诵这两首词;做练习册作业教学课题:_ 著作人:_项目设计内容说明课题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第三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在理解词人情感世界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品味诗歌凝练、准确、优美

10、的语言。过程与方法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态度与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重点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难点品味诗歌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使用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情境导入1、朗诵诗水调歌头2、安排全班齐读全文1、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2.全班齐读全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读检测指名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自读检测、断句正确、字词读音准确,流畅有感情。聆听,点评,再读通过有趣的竞争,检测自读效果,培养自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熟读精思1、自主思考、小组交流:(1)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

11、词,理解全词大意 (2)整体把握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4)这首词采用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5)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主题归纳:全篇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生的感叹,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1、自主学习并合作探究:2、 语句分析交流、补充,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再次朗读,要求声情并茂。通过朗读、诵读品味语言,基本读懂。抓住动情点,加以联想和想象,多元推想,与作者个性化的感情、感悟相通(共鸣),由感知而动情而会意课堂练习出示检测题学生答题检查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发现新问题。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