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的教材观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812253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走向新的教材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新的教材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新的教材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新的教材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 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 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一、教材改革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的统一。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承载着儿童大部分的精神发展,无 论是能力还是观念态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知识就是力 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警示和鞭策。今天的课程改革, 关注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 们

2、忽视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失去其知识的追求,可能 最终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对知识的观念变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的全 面体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个人知识中,对传统的主客观分离的知识观进行了 无情的批判,他把知识看成是一种求知的寄托,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的美视为知 识的理性内核,还原了知识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同时,他认 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因而他认为知识也是具 有个人性的。正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最终使自己骑在车上不致 摔倒,这种技能也是知识的一种,而它的

3、不可言传性却是不言而喻的。知识不是 主观的,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波兰尼这种关于知识的看法对课程和教材的 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主客观全面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变得非 常必要。新一轮教材改革,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共同知识”的客观的、逻辑 的、共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是我们以往 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主体。而今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 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 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常常因遭到忽视而无缘于中小学教材,所以更 值得倍加关注。这种个人知识进入中小学课程领域,将直接引起

4、我们学习观的转 变,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关注学生建立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 建构的学习方式。按照新的知识观,教材内容的选择就要坚持双重来源,一是文化传统,一是 生活实践。坚持文化传统,以文字、符号、表象等反映我国和世界优秀的文明精 华,使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材体系中都能找到明显 的印证。以先进的学科观念审视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 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加以清晰地展示,建立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络,促进知识的 灵活运用、触类旁通,这些都是教材设计要坚持的方向。坚持关注生活实践,则 意味着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

5、操作、 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二、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学习的教材设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 主体意识,最终将导致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教材设计要最大限度地 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 统的教材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 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 生留

6、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 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学科的教材受到难度和深度 等限制,仅仅是教师“教”的材料,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 常常产生不可逾越的困难。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 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 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 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

7、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 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 打好基础。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是教材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过去,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 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这种 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 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 要内核。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材的编制过程以及教 材的教学过程,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教材革新要解决

8、的重要问题。教材设计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适当地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 感悟,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 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片面追求。引导学 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 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 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地思考,等等。三、教材改革的教师观:改进教学策略的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 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 教师利用教

9、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编制的 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 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 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 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尊重教师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将扭转教材编制者和教师对教材的传统认 识,建立更加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观,将给教材设计和编制带来新的 方式和方法。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考虑教师的需要和创造,应改变那种将所有事实和原理全 部直接呈现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给教学

10、留有余地;教材不是教师的 “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 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对教学策略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和建议,是教材设计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论 的研究为教材设计带来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主体性教学、探究一一发 现教学、合作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等,这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的设计中 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单纯规定和建议教学方法,会窒息和扼杀教师的教学创新, 因此,教材要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思想。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要求教材不仅要关注呈现作为结论的知识,更要注意揭示 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力求 改

11、变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注意体现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 能和技巧。四、教材改革的技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以计算机和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 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 了教学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负载在教育工具上的科学因素以理论或思想观 念的形态进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到我们关于课程、教材、教学的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和任务,等等。中小学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承载体,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媒体。我们对 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

12、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 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从一种被认为 是静态的信息,开始逐步包含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文字教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的时代,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教材的范围可以说是大大地扩展了。充分考虑计算机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的教材设计,有利于加速和改善 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 活泼,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材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乃至改 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 课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先哲们和当代教育实 践

13、者们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是5 0人左右甚至人数更多 的大班教学的情形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带给 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新的希望。预见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和课程将带来的变化,教材设计也必将做出重大的 改变,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 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计算机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门课程或技能,而是与所有课程有 关的课程工具。五、教材改革的整体观:走向统整的境界。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统整的理念和要求,是 教材改革摆脱以往教材巨

14、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 化设计的关键。教材的统整,要求树立学科教材改革的整体观。明确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 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 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研究和把握知识的 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 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教材的统整,要求既要克服学科本位的狭隘的倾向,也要防止学科教材非学 科化的倾向。教材设计要兼顾三大要素,即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要 注重学术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

15、面向学生,充分利用自 然、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的教材体系。目前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科本 位论的偏向,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片面强调本学科 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在统整的背景下,各门学 科对学科性质、目标和任务要定位准确,分清学科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学科 的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研究和遵循学科 的特殊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设置不同主题等形式, 对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统整。学科教材的改革只有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并把自身的改革放到更大范围中去考虑,才能在统整中获得平衡。应该注意的是,教

16、材调整的目的不是教材统整本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材统整的意义也不单是在于我们创造统整的方法,而更要关注统整背后的推动 力量,即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标准只规定最基本的、每个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 感要求,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差异,如何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 学生的需求,这个任务就主要落在教材编制、选择和教学处理方式上。这样,教 科书的设计和编制将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获得更大的适应性。教材的编写和 使用也开始有新的准则。随着学校和教师对教科书的选择性的增加,终将使教科 书的发展摆脱桎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形成能够反 映课程改革理念的多样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