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80837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41)新人教版必修31(2011年江苏徐州高二检测)近几十年来,厦门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选C。直接决定人口密度的因素有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厦门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展,继而引起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产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

2、高种群出生率解析:选D。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保证较多的幼小个体得以生存,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控制网眼尺寸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3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丈量AB C D解析:选A。对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采用的是样方法,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正确的程序是:。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

3、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解析:选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故种群数量161,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实际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实际应小于161只。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解析:选B。由题干所示的曲线可知,种群增长

4、率大于0,该种群是增长型;同时曲线从t0t2,种群增长率由低变高,然后再降低,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6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和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因素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_的影响;在与其他生物之间受限制的因素有_和_等。因此,种群数量按b曲线方式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

5、的_和_、_和_。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解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环境中制约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大。环境中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称为环境阻力,它包括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加剧、疾病蔓延、捕食者因捕食对象的增多而增多等,从而导致死亡率升高、出生率降低,最终趋向平衡。研究“S”型曲线,可以为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渔业捕捞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答案:(1)生活资源(食物)空间种内斗争(2)阳光、温度、水分捕食竞争零(3)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中的甲、乙为

6、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年龄结构的类型分别为()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A。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甲中,幼年个体数少,而成年和老年个体数相对较多,为衰退型;种群乙中,幼年个体数多,成年个体数很少,为增长型。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 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选D。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K为种群数量最大值),因此K

7、值2002400(只)。3下列关于使用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B选取样方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越多越好C统计完成后以样方种群密度的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D调查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一般都要统计在内解析:选A。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统计完成后以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调查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一般取任意两相邻边线上的个体参与计数,另两边线上的个体不计。4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m2)675107984该物种的种群密

8、度是()A6 B6.5C7 D9解析:选C。样方法是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来估计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7(株/m2)。5下面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B在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且严格按照数学模型曲线增长C种群的增长一般表现为S型曲线D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选B。在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光滑、典型,常常表现为两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型。6(2011年陕西榆林高二检测)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

9、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解析:选B。BC段虽然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是种群中个体数目仍然是增加的,种群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7(2011年江苏盐城高二检测)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某岛屿。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驼鹿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开始5年内驼鹿数量几乎不变B驼鹿数量最少的是第15年C20年后驼鹿种群增长率几乎为0D引起30年内驼鹿种群数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大肆捕杀

10、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识图能力。由图示知:在15年内值不变,且大于1,那么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驼鹿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20年后值一直是1,那么增长率是0。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S”型曲线所具有的特点。“S”型曲线的特点是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度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增长速度为零,

11、此时的环境条件刚好维持生物的生活,所以种群的数量暂时会保持稳定。二、多项选择题9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CK值表示该湖泊所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D在K/2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选CD。在K值时,种群数量达到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大数量,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降为零。捕捞时,要持续获得最高产量应取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K/2时开始捕捞。10右图所示为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

12、下降至b点以下,使种群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灭鼠最好在cd段进行解析:选ABC。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增长、波动、下降。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降至种群值(b点)以下,种群增长速率很慢,种群发展停滞甚至崩溃。种群数量为值时,即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C项正确。灭鼠最好在ab段进行。三、非选择题11“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13、(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

14、偏_。(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解析: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