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80659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1_45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 尽。 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 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 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 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 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2、息。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 处理的活动。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 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 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 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 本的生命线。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 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

3、障。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 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 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 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另有歌

4、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P46_901.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2.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3.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4. 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5.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6.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

5、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 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7. 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8.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9. 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10.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11.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12.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13.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

6、析 的基础上产生的。14.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倒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15. 基膜: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16.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 的信息传播系统。17. 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18.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体”。19.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20. 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 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

7、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21. 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 同感。22.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里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即成员关于好坏的判断标准。23.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2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25. 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和行为在暗示机智的作用下 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26. 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 可

8、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27.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P91_1351、阿帕网(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 ARPA 网。阿帕网的主要特点是: 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 利用分散控制结构。 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 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 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点在美国和西欧后来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EIN,法国的CYCLADES,美 国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

9、TODIN2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2、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 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 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这种大众2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互联网 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 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3、公众对个人而言,公众的基本含义有二:1、从广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具有排 己性。2、从狭义上说,公众是除自己及与自己有相当关系或一定交往的人(或团体)外

10、的 人群,具有排他性。而与自己有相当关系或一定交往的人就是自己的特殊群体。如亲戚、 朋友、同学、邻居、同事、员工、合作伙伴或单位等等。就个人而言,法律意义上的公众 必须是狭义上的公众。如果法律意义上的公众是广义上的公众,则立法毫无意义、司法会出 现严重的逻辑错误和法理混乱,从而造成冤、假、错案。4、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有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 日本学者后藤和彦曾经为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息环境,即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 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 向社会提示的环境。”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

11、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实现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6、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 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7、技术:一,美国学者伊曼努尔梅塞尼认为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 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二,中国学者高亮华认为所谓为技术,指的是“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只是在内的操作体系”。8、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二诞生

12、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印象的感官 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 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 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 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9、网瘾症,也叫上网成瘾综合症,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甚至每天8小时以上)不 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实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 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等。10、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

13、发起人,是借助某种工具或手段、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 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 重要作用。11、大众传媒,又称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 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而定义的。P1361801、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现在也有人译成威权主义。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对社会事 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利或权威为转移,强调 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关系。2、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

14、电影电视的观 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 多样性的人。3、大众传播:是英文“ mass communication ”的对译词,这里的限定词“ mass ”既可以翻 译成“大众”,也可以翻译成“大量。就大众传播既具有信息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的特 性,两种译法似乎都缺一不可。4、IPP指数:即“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 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 和指标,即IPP指数。5、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

15、论 自由的权利。6、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 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 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 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7、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 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8、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 人群。9、精英媒介阶段:指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时代

16、,在这个时代,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媒介 资源昂贵,读书看报还是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而在内容上也是满足这部分人 的需求的。10、大众媒体阶段:指大众报刊、通俗读物、大众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线盒发展迎来了大众 媒体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民教育以及高度普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媒介 接触和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受众规模达到顶峰,因而在内容上,则是力图满足最大多数人 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11、专业媒体:经过百年发展,大众媒体达到饱和状态,同时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越来越旺盛,这种需求使得专业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必然。在梅丽尔等人的时代,专业媒体 的代表是专业报纸和期刊、频道内容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