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806397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 2019.4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右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该社会发展阶段()A.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环境污染A.B.C.D.【解析】1选C,2选A。第1题,图中的生产活动为农业生产,因而该图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可

2、持续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明确提出的。第2题,农业生产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下图示意德国柏林某生活小区的雨水利用系统。据此完成3、4题。3.该系统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绿地水土流失加剧B.城市内涝发生率大大减少C.地表径流水位变率减小D.城市大气湿度显著增加4.该系统最适宜推广的城市是()A.北京B.兰州C.新加坡D.开罗【解析】3选C,4选C。第3题,该城市的雨水被大量截留利用,地表径流损耗减少,水位稳定。绿地水土流失与雨水冲刷有关;城市内涝与暴雨、城市排水系统有关;大气湿度增大与水体面积增加有关。第4题,该系统体现水资源缺乏,城市化水平高,用水量大

3、,地表水较少,雨水资源丰富。最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新加坡。(2015南平模拟)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根据未来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得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主要分析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下图为2月14日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预报与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据此回答5、6题。5.对指数影响不大的要素是()A.风B.温度C.降水D.光照6.下列推论与图示信息吻合的是()A.华北地区风力大,易发生火灾,指数高B.青藏地区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指数低C.“珠三角”地区春节工厂停工,指数低D.两项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解析】5选D,6选D。第5题,风会使污染物扩散,温度和降水多少影响污染物的浓度,

4、光照强弱对污染物影响不大。第6题,华北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较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指数较高,而风力大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青藏地区天气晴朗,但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珠三角”指数低,是因为空气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观察图发现,二者之间变化有一定的联系。(2015苏州模拟)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3年,中纬度地区50千米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据此完成7、8题。7.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

5、原则8.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B.汽车尾气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冰箱【解析】7选C,8选D。第7题,联合国统一组织科学家监测,体现了全球整体性的协调;各国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各国的参与,因此体现了共同性原则。第8题,臭氧层被破坏主要是由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主要来自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B.C.D.10.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

6、主要是()引起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B.C.D.【解析】9选D,10选A。第9题,方式既可以产生沼气,充当生活能源,又可以产生沼渣和沼液充当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第10题,大面积焚烧秸秆,首先产生大量烟尘,引起大气污染;其次秸秆中的有机质在燃烧过程中转化为热量,造成了资源浪费。1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选A。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缩小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措施是减少氟氯烃化合物

7、等分解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减轻酸雨污染的主要措施是减少SO2、N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加强以及相临海域密度差的加大等可以加快洋流流速。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腾格里沙漠腹地生态脆弱却生机勃勃,这里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地下水资源也十分充足,当地还蕴藏着丰富的芒硝、原盐、煤、铁等资源,许多牧民聚居于此。近年来当地“筑巢引凤”的发展策略,吸引了江、浙、沪众多重化工企业在此落户,这些企业一边大量开采地下水用于生产,一边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1)分析图中工业园区企业生产对当地水体的不利影响。(2)生态专家认为“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

8、,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请分析原因。(3)为促进该地经济发展,当地是否应该承接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解析】第(1)题,企业生产对水体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主要从生产用水增加,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污水,导致水污染。第(2)题,结合地下水的埋藏特点,埋藏深,不易发现;循环周期长,导致更新速度慢;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加剧了修复的难度。第(3)题,赞同主要从当地发展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不赞同主要从当地发展产业的不利条件及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答案:(1)生产用水量大,导致地下水和湖泊水位下降,湖泊萎缩;大量污水排放导致地下水和湖泊污染。

9、(2)地下水污染不易被发现和诊断;沙漠环境水循环周期长(地下水流动速度慢),不利于水体的净化;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修复。(3)应该。当地资源丰富;地租水平低,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不应该。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一旦破坏很难恢复;高耗水的工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破坏生态环境;高排污工业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13.(能力挑战题)(2015天水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石漠化是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这种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尤以贵州省

10、最为严重。下图示意贵州省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积比重及石漠化景观。(1)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原因。(2)请为贵州省防治石漠化提出合理建议。【解析】第(1)题,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坡度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在这种气候、地形背景下,地表风化严重,雨水、径流的冲刷、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岩溶地貌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易受侵蚀后基岩裸露;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第(2)题,荒漠化的防治首要任务是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对植被的破坏;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答案:(1)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坡度较大,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岩溶地貌发育的土壤层较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受人类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破坏。(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