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冲古民俗建筑群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802754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冲古民俗建筑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冲古民俗建筑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冲古民俗建筑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冲古民俗建筑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冲古民俗建筑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冲古民俗建筑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冲古民俗建筑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冲古民俗建筑群地理位置:位于黄埔区文冲街东、西坊大街一带(文冲街办事处对面)历史回顾:文冲村,从形成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据村民介绍,800多年前,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南宋宰相陆秀夫抱着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逃到广东崖门,宁死不降,于广东崖门跳海而亡。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一起被称为“宋末三杰”。后来,陆秀夫的后裔因避战祸南逃至广东南雄珠矶巷,以后又迁到广州。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到黄埔文冲、新溪、车陂、王村、石门、番禺小谷围、从化钱岗等地,已成为一支望族大姓。定居文冲的族人从宗祠始分为东西两支,按祖制,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护村河建,形成严密的村落。现在村里居住人口有

2、3000人,陆姓人为主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拆建房屋,八成居民都外迁了,而沿河一带的建筑基本都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东西门楼间保存了一长带状的古民居。 文冲村位于乌涌边上,清末之前村名都一直称为“乌涌”。据村中老人介绍,清末时,乌涌近珠江口一带盗贼猖狂。有人向官府举报盗贼,官府接报后准备派兵消灭。可因为举报人说得不清楚,居然误将盗贼说成是乌涌村的村民。乌涌村民闻知这情况后,担心官府会因此破坏村庄,急中生智,针对官兵不熟悉村庄位置的情况,连夜将村口石碑上的“乌涌”换成了“文冲”。此后村子就一直沿用“文冲”这个名字。主要古建筑:1. 大更楼一夫当关能守全村大更楼(东门楼)为了防盗、

3、防暴乱,中国的古村落往往设有门楼守护一方净土,在文冲的大街东西两头就有古门楼各一座,称“大更楼”,可为门楼典范之一。东门楼目前保存尚好,位于东坊大街,坐西南向东北,门面阔5.6米。为35平方米的砖石建筑,中间有宽约3米的大门穿过。门额有“文冲”两字的石匾,为乾隆甲寅年(1794) 建时所刻,内墙上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的东约重修街碑志石刻。青砖花岗岩石脚,地面铺设48块砂岩石,梁柱结构为典型清朝风格。大更楼是文冲东西约民众“红白”事必经之楼门,而在清朝期间更夫在此打更鼓,龙舟节时村民在此敲铜锣。门楼前后门都有巧妙之处,前门上有一块好多孔的旧木,而后门地面也有与西关大屋类似的栏栅状大石。据

4、老村民介绍,这是村子的防护门,栏栅一个是竖放、一个横放,将那些外敌全然挡在门外,再加上与护村里连成一体,更是固若金汤。曾有外村民闹事,村中派人守住此1.7米左右的出入口,上栅关闸,保得了一方安宁。如今门楼已是东西往来的连接点,车水马龙地在窄门中穿梭。东约重修街碑志石刻2.陆氏宗祠最大祠堂美轮美奂文冲现在保留有12间陆氏宗祠,多是锅耳式青砖石脚的古屋。已有500年历史的绶亭陆公祠是陆氏东支最古老的宗祠。据老居民介绍,这个宗祠原来是右有客厅、左有花园的,现在还能看到那建作厨房的耳房,这种结构的宗祠在南粤也极为罕有。那前门墙的大石板,从上至下,全部是用5米08米的巨大花岗石建成,中间没有一点破损。据

5、称,这么大的花岗岩建筑构件,在广州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石板平展如镜。 陆氏大宗祠是文冲最大的祠堂,也是陆氏的总宗祠。文冲陆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间(1672年)落成。5年前,大宗祠筹资78万元重修,使其保存完好。陆氏大宗祠 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岗石铺成的路面,两根雕刻精致的花岗石柱分别位于大门的两侧,枣红色木制大门有3米多高。宗祠的门槛大约有1米高,此门槛是可以活动的,人多时就将门槛放下来为成平地。大门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许多花鸟、神仙、狮子等彩绘。宗祠内是落落的大厅,屋梁下依然是连续的水墨绘画,相当精细。陆氏大宗祠现已成了老年人聚集活动的场所,“私伙局”的锦旗挂满了一墙壁,年轻的后人也在此结婚摆酒,它还

6、是每年赛龙舟的集合地。3.家塾书院密密集集古村少见文冲村的教育风气自古浓郁,出过多位进士,现在村里保留下来的就有7间家塾(私塾),分别名叫:权英、传亭、三锡、冲彝、鹤浦、意轩和汗章家塾。此外,还有位于东坊大街的1间绍山书院。在广州的古村中,民间教育机构如此密集是比较少见的。其中书院紧贴着陆氏大宗祠而建,青砖灰瓦,落落大方。村民陆先生告诉记者,私塾是供普通人家的孩子念书的,而较宽敞的书院则是富裕弟子们的学习场所。如今“家塾”大多旧貌不再, 如:“鹤浦家塾”门面狭窄,明显破旧。而在“传亭家塾”的人家则将门面修葺一新,除了青砖门额还能看出原貌,其它与现代的家私宅院落没有什么区别了。街上一块铺路的“进

7、士碑石”讲述着昨天的荣耀。惟一保留至今的村里书院4.鹩哥楼罕见碉楼全村制高鹩哥楼是文冲村最高的建筑,位于文冲的南坊。是村里仅存的“瞭望台”, 建筑风格独一无二。在古建筑群内被誉为建村之典范。鹩哥楼位于刘背塘前面,占地200.2平方米,长18.2米,高19.2米,宽11米,为砖木结构方形。楼共有三层,最底部用13层约30多厘米的广州特有的红砂岩垫起,使楼的第一层建在4米多高的平台上,整个楼用青砖建成,外层墙上只开很少窗,供透光和开枪防卫之用。从前面续建的小房子进去,看到里面是一道石板楼梯,沿梯进去后,一下子觉得楼里很宽敞。只见约80平方米的楼里,空空的只有四根1米1米的方柱,进门左边是一道木楼梯

8、,完全依托着方柱,空中竟搭起了两层楼板来,每层都是高达1米多的护栏,站在楼板上,就能透过墙上小孔了望和防卫。村民陆春兴先生介绍说,由于这里是村中心的最高点,在日军侵华期间,碉楼上就敲起锣警告全村,让村民赶紧疏散,到上世纪60年代召集全村开会也在此广播通知。4米楼台只开很少窗供透光和开枪防卫之用。由于楼建得少窗,顶上就开了两个大天窗,光线透过天窗而入,竟有十分空灵的感觉。这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在广州也是独一无二的。据村民们介绍,鹩哥楼是黄埔一带较高的古建筑,当时从这里就能将马冲河、新溪收入眼底。相传鹩哥楼原是刘姓人所有,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遭雷火焚坏,到清代时仅仅有10米左右高,

9、成了空楼一座。据老村民介绍,鹩哥楼原来并没有名字。在清末时,由于好久没有人住,再加上楼太高了,没法维护,就有鸟类将一些树种子送上墙头,日久了,竟在墙上长出了大批的树,繁盛的树引来了大批鹩哥,最多时近万只,密密麻麻地藏在树里,蔚为壮观,阵阵鸟鸣响震全村,人们就干脆叫它鹩哥楼了。1929年由东社出钱重修才成现貌,重修时楼上的树毁了,鹩哥奇观也没了,但楼名却保留了下来。楼左侧的空地原为刘氏祠堂旧址,现在成了村里惟一的篮球场。5.古民居:从陆氏大宗祠再向西行不久,再转进一条巷子就可以看见文冲最古的几间民居。这些民居依山而建,最高处建在山岗上,而最低的地方在山脚下,为了使名居的地面保持平衡,在古时的建筑

10、工人在山脚下垫起了3层大约30厘米厚的石,在巷口一眼望去,这些长方形的石头形成了长长的一片矮墙。民居就建在这些石头之上,全部是一片青砖,顺着山脉的走向这些民居向前延伸而去。 现状和保护:文冲古民俗建筑群位于黄埔区文冲街东、西坊大街一带,整条大街长约250米。大街北侧古建筑一座紧挨一座,大街南侧有4个池塘,整个建筑群占地约5万平方米。在文冲街古建筑群新线索统计表上,古建筑群保存有包括清代至民国的公祠等12间、家塾7间、乾隆年间建的东西坊门楼2个、绍山书院1间、明末清初的古民居12间。穿行窄巷间浓郁古风扑面来。文冲的民居小巷很狭窄而且纵横交错,外来人进去难辨方向。民居以木板门、青砖建筑为主,许多门

11、额的雕刻十分精细考究。在文冲,池塘开阔,晴波潋滟,祠堂坐北向南面水而建,水、建筑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整个文冲村在修建时就有着严整的规划,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清朝时他的太公曾经想要在村里某个地方再建一楼房子,虽然将很多银子提到了族长家,但还是遭到了拒绝。村民说,这里的整体规划与现代的小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的街道都是笔直一眼能望到头,但这里却将整个村子里的巷子建得交错综复杂。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讲究风水,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倭寇和敌人的入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进入村子之后迷失方向。老村子附近明年也即将通地铁了,著名楼盘的进驻迅速提升这一带地皮的价钱

12、,而村里面的池塘、宗祠也正在酝酿着改造的大动作。目前,广州市文化局正在加紧对建筑群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论证,预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定出初步保护方案。广州市文化局名城处赵清木处长称,文冲街完整的古村落,在广州市还是比较少见的。要对该建筑群作好保护。但是,时代的变迁也给村民的经济和审美带来了变化,古屋有的被废弃,有的成了仓库,有的干脆被拆除代之以新楼房。从鹩哥楼望下去,很多古民居都被围住淹没在新居中,有的根本看不到进路。由于黄埔区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因此还没有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目前,已经不允许居民再将古建筑拆了重建。有关负责人介绍,初步的保护意向是:将东西约连成一片,古建筑与花岗石板大街一起保护。而占用的西门楼也会重新修缮。 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向广州市文化局提交申请,但审批还得经过调查、实施、公布三个步骤。像这种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修葺,还必须包括对周边环境的整治。 广州文博专家黎显衡指出,像文冲街这样的古民居建筑群保护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文冲街面积比较大,而经济发展又很迅速,房屋的使用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目前的关键是控制好当地的规划,对保护区域严格区分开来,同时提高村民的文保意识。比较适当的方式是通过规划,使村民逐步迁出有价值的民居群,另建新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