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80180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_5.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总六篇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复习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根本一致的,能纯熟解答百分数三种应用题。复习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纯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过程:一、根本训练1.下面的每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量相当于单位“1”的百分之几?(1)上半月完成了月方案产量的58%。(2)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大20%。(3)经检验,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9.8%。2画出线段图。一 本书已看了80页,还剩全书的40%没有看。3.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数能用百分数表示的化成百分数,哪

2、些不能用百数表示,为什么?(1) 一块花布长 米。(2)另一块红布长0.6米。(3)花布长度是红布长度的 倍。(4)红布长度是花布的 。二、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1、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好后再列出算式。一本书,已看了25页,还有20页没有看。求_百分之几?可以做以下补充:(1)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百分之几?(2)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百分之几?(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多百分之几?(4)未看的页数比已看的少百分之几?(5)已看的面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6)未看的页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2、提问:这几道题都是哪一种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哪一种应用题是一样的?解题的思路、

3、方法是什么?它与这种应用题又有什么不同?3、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题时都要抓住问题局部,弄清谁是标准量,谁是比拟量,用比拟量标准量。但是,这两种应用题结果的表示形式不一样,求几分之几的用分数表示,求百分之几的用百分数表示。4、用3020千克的油菜籽可以榨油1208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多少?(学生解答后提问:求百分率的应用题是哪一种应用题。)5、 小结:求百分率应用题实际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但是求百分率应用题在书写格式上有它的特点即在列式的后面添上“100%”。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

4、学内容】比例的根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根本性质。2.进步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才能。3.在总结比例的根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准备】投影仪。【复习导入】1.老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老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老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

5、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答复老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老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如今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老师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假如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6、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所得的积相等。老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老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3.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4.老师:到如今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答复。老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课堂作业】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

7、立考虑,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答案:1不可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根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计算训练,进步计算的准确性。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4、浸透环保和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8、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并交流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进步计算的准确性。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听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师:青蛙经常在上面地方?他们在田里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 板书课题师:青蛙对我们很有用途的,青蛙吃掉害虫,就保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设计理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泼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生活经历得根底上对学生浸透环保和保护动物的教育。二、自主

9、、合作、探究学习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p 画面,并提出问题。生1:我发现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田野里吃虫子。生2:我知道青蛙妈妈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2、根据故事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生2:青蛙妈_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生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今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生:5630=?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生:求把两局部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设计理念:在加强学生计算才能的同时,更侧重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小

10、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绿色出行。【教学目的】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p 调查结果联络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讲授】老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2.讲授第1题。老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量?组织学生独立考虑,举手答复。学生:xxxx年末汽车数量;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老

11、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7932.215000=119088000吨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6915.215000=103728000吨3.讲授第2题。老师:刚刚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学生独立考虑,交流检查,老师评讲。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间隔 :206045=15千米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4.反思。老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

12、么?学生: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老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绿色出行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间隔 :206045=15千米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1、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2、培养学生

13、合理利用各种信息直观的、文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的才能。3、创设情景,在乐学中感知数学,在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题小朋友们,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用数学二、情景导入正题1、出示停车场情景图,一个小朋友说:又开来了6辆。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同桌讨论汇报。3、老师指导。要求如今有几辆车?,就是把停着的汽车和开来的汽车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进一步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有

14、话可说,有问题可答复,激发学习兴趣,并为逐步形成抽象思维搭桥铺路。三、操作演示新题1、元旦那天,幼儿园的小明分到了又香又甜的巧克力饼干,后来老师又分给他,小明一共有几块饼干?问:这道题能算吗?为什么?老师把9个圆片贴在黑板上,圆片右边贴上又分给他-块和小明一共有几块饼干?的卡片,谁来把条件补上去?通过操作演示、补条件等学习活动,加深了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才能,逐步形成应用题雏形意识。四、稳固练习新题1、出示堆雪人图第121页第11题1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2请把你的解答填在书上。指名反应2、出示对话图第121页第12题1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根据对话,提一个问题。3反应。五、回忆总结课题从你们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根据9+5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来。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讨论,可以与老师、与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的问题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才能,通过编题练习,深化所学知识。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详细介绍:课题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认识案秤,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于生活效劳于生活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