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800369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越中览古》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越中览古穿越古典:兴高而采烈读李白李白,就其人生理想来说,是失败而不幸的,这从他那临终之作、悲怆绝望的临路歌中可以看出。但就其生命过程及其每一个生存状态来说,则是生动活泼、生龙活虎、浓墨重彩、寻欢作乐的。也就是说,他的生命过程,实在是快快活活地随心适意,肆意为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呢,他是在“得意”时尽欢,在不“得意”时创造“得意”也要尽欢。“人生在世不称意”时,他不也一样“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个“此”,不过就是谢朓楼上极目所见之景罢了。他是“平生不下泪”的,虽然偶然“于此泣无穷”,但只是一瞬间,他永远如同一个孩子,脸上还挂着泪珠,却已在那里兴高采烈了。对

2、了,李白的人生,是兴高采烈的,他的诗文,亦是兴高采烈的他永远有“高”的兴致,所以他也就有了那么“烈”的文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忧患”传统的文学历史中,找到李白这样一个人实在不容易,他是一个另类,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另类啊!他从不作严肃状,不作忧心忡忡状,不作忠臣孝子状。对“仁义礼智信”,他不反感,却也不挂作招牌。他嘲鲁臾,笑孔丘,他视万乘若僚友,合则共事,不合则去,他不拘检而纵逸,不小心而大意。他“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在。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 (苏辙诗病五事)。他大谈政治,却似纵横家;谈军事,却是书生倜傥之论,看他“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

3、笑静胡沙”,“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永王东巡歌),令人掩口葫芦,但这不是耻笑,我们是觉得他可爱,他那么自信自大,把自己的政治热情与政治理想当成了政治才能,把自己个人发展的欲望当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天真也好,幼稚也罢,总之是坦荡磊落,“大言不惭”。像他这样毫无心机的人,为什么不让人喜爱?他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正如杜甫的人生是政治的人生。李白把政治、军事都弄成诗歌艺术了,又正如杜甫把诗歌写成了政治批评,如果我们不得不向杜甫表示尊敬,那我们更不能不打心眼里喜欢李白。李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他把自己的生命其一用来自我实现,其二用来寻欢作乐。用来自我实现,须借助世俗权力,但他一挫于玄

4、宗,二惑于永王,直至被肃宗流放顺便调侃他一句:他流放的地方亦是以“自大”出名的夜郎只能归之于失败。而用来寻欢作乐,则只需要自己有一颗为乐之心,一颗无拘无束无所凭依的自由心灵。理想的破灭,上进之路被堵死,不但不使他心绪颓败,反倒给了他寻欢作乐以足够的道德支持。我们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5、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的李白哪里有什么“得意”?但他仍自以为得意,仍要“尽欢”,我用“寻欢作乐”来形容李白的生活态度,证据就在这首诗里。你看他说的“烹羊宰牛且为乐”,注意“乐”是“为”出来的,而且要付出代价:不仅要羊、牛,且还要烹、宰,五花马,千金裘也要搭上。人生本苦,苦中作乐,诚为不易!全诗由悲(悲白发)到欢(尽欢)到乐(为乐),渐入狂放,渐入愤激。欢而且谑,并且是恣意为之。人生悲苦的底色太浓,不如此肆意涂抹,如何盖得过?在一番狂欢放荡之后,突然的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猛然收束,令人惊愕,令人顿悟:原来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

6、销愁,且是万古之愁,何其深重,何其积重难返!此时我们才想起开头的那两个气势磅礴的长句,原来他早已把生命短暂的“惊心动魄”的真相,作为他人生的前提。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另一方面,天地又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况“造化钟神秀”,像李白这样的“神秀”杰出之士,生命历程定不寂寞,定不枯燥,定不索然寡味。是的,这人生固然如梦如烟,固然“为欢几何”,但我们仍可以活

7、得开开心心,活得热热烈烈,活得浓墨重彩,活得有滋有味。我们可以在花丛中“开琼筵”,可以在朗月下“飞羽觞”李白早告诉了我们:“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好的,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襄阳歌吧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这样的诗,真令我们心花怒放。这是一种彻底的享乐主义,享乐得如此心安理得,如此张扬而“大放厥词”,不仅自己沾沾自喜,扬扬自得,而且对别人津津乐道,眉飞色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直把人生的所有时光,人生的所有追求与价值,都与“酒”这一享乐的代表连在一起

8、,而且还大有舍此岂有他哉的味道。古来圣贤,归于寂寞,功名富贵,归于烟灭,羊公善政美名,遗忘于人心,襄王云雨风流,淘尽于江流。没有永恒,没有明天,只有当下欢乐,千秋万岁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若分析这首诗的构成元素,大约有三分颠狂,三分嘲弄,三分玩世,再加一分沾沾自喜、自我欣赏。他甚至说出“舒州杓,力士铛(皆当时贵重饮酒器具),李白与尔同死生”的话来,真让人跌足长叹!读这样的诗,若不被感染得意气横生,不能被激发出对生命的热烈的爱,反而蹙眉作“道德”状,说他消极享乐,真是该死!这种该死的装腔作势的评论,我见得太多了。杜甫曾疑惑李白:“纵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不为谁,就为了他自己这副可爱德性。

9、他天生雄才,天生狂放,天生好酒量,好诗才,天生一副寻欢作乐的脾气与福气,他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我们有什么办法?为了不受约束地逞才尽性,他写诗最喜欢的体裁是那不论句式不论篇幅长短的古风与歌行(实际上,古风与歌行在体制上并无明显区别)。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天才和络绎不绝、应接不暇的灵感,李白在诗歌形式上给自己设置了一些障碍和顿挫。他有意识地通过句式的变幻拗断那过度的流畅,一诗之中,四言、五言、七言交错出现。他可能想通过变换步幅与节奏来增加拗折。有时,他的诗歌在流风回雪、轻便婉转之中,在美女肌肤一般的润滑之后,突兀地横在我们面前的,是散文化的句子,突然地增

10、加了顿挫与语言的骨感,然后又是绸缎一般的流畅,水银一般的轻泻,这般倏忽变换,仍能气脉流畅。我们看他的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青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有时,他还在一派流畅之中,突然出现一个单句,故意打破平衡,或对上文起急收作用,或让我们的阅读期待猛地顿住,如勒奔马,如断急流。如此顿宕,就避免了平滑。一味流畅则易入于“滑”,一味阻滞则易显得“涩”。李白的诗不滑不涩,流畅而顿宕,充满了张力与弹性。我们见杜甫在沉郁中有顿挫,不可不知李白在轻便中亦有顿挫。沉郁而顿挫,是同质相成;轻便而

11、顿挫,则是相反相成,尤为难得。李白有直透人生悲剧本质的大本领,所以他的诗总是能由具体与个别而直达抽象与一般,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人生感悟,他花天酒地,欢天喜地,营造的景象往往一派繁华,可就在这一派繁华之中,在他狂放不羁、一往无前之时,他又那么一往情深,时时陷入悲凉之中而一往不复我们看他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苏东坡式的彻骨悲凉与自我安抚,已遥伏在李白的

12、语言花丛之中。大凡天才,内心中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凉。这悲凉大约来自天才智力上的穿透力:穿透了一切繁华表象,看到了生命那悲哀的核。李白越中览古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

13、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

14、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

15、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

16、,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