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800039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

2、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解析:选BC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

3、目“东湖新竹”。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

4、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解析:选AD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

5、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华清宫杜 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注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B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

6、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C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D“长杨”运用借代的手法,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E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解析:选ADA项,“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D项,“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这里是“一语双关”。(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探究诗

7、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怀古伤今的诗歌只要是昔胜今衰的感慨之情,手法主要有对比、渲染、借景抒情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借情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8、?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

9、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解析:选CDC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 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注日暮乱飞

10、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解析:选CDC项,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项,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答: 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

11、,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

12、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解析:选AE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 答案: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