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799953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教育:想说清楚就不容易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学生书写水平严重下滑并难以遏制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试图从基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对既往书法教育的分类、目标、意识、办法以及课堂教学的详细分析,指出问题的症结不在“多开书法课和重视书法教育,而是“旧观念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没有规律的学科与现代教育挂不上钩。文中提到的“汉字造型规律,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果并经过长期课堂检验,但同时更担忧:要“以古为尊的书法家接受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思路甚至一般的常识,阻力和艰难将不可小视。关键词:现代教育 常识 汉字造型规律一,两种“书法说到书法教育,先要把“书法的概念和内容搞分明。如果连“什么是书法都模糊其辞或

2、莫衷一是,则所谓的“教育就一定是目标混沌、体系杂乱、效果虚无的。在中国,“书法其实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标准书写,一是艺术表现。这两个目标虽然同属“书法一词,但其实它们之间反抗、背离的因素比融合、互助的情况更多。作为“标准书写的书法,要求字迹端正、匀齐、整洁,便于传达文字所表传达的语言内容因此它更偏重“工具的性质;而作为“艺术表现的书法,那么是通过汉字和笔墨,来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并以表现形式的独特为追求对象这就使它更具有艺术和发明的品格。虽然二者都有审美功能,但毕竟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立场和动机,同时也决定了相应的教育必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当然,要考核教育教学的效果,其规范也应该各有专指。在古

3、代,“标准和“表现是可以不分家的:幼时初识字,要模仿前人学写楷书,是为了正确书写标准汉字,“书法是“书写之法度,这概念本身也“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字写到一定程度,各人的习惯和偏好就会逐渐形成,其格调的差别当然会有美丑、上下、雅俗之分,由此说它是“艺术也名正言顺。由于笔迹和篇章还可以反映人的性情、境界、造诣和寄寓,于是就有了专门研究它的学问所谓“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就是这些行为和成果的“集大成。事实上,小学生用于“标准书写的模范字帖,本身常常就是驰名书法家的杰作,所以写字从一开始也会波及到“艺术性;而相当多的书法“神品,本身不过就是一件文稿或半截便条,书写时完全没有“艺术动机说它是“艺术品,不

4、过是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附带效应。也就是说,在古代,书法在“应用和“艺术上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分工尽管后来,“创作和“欣赏的成分在“书法概念中日渐提高,但先求“标准“好看,继而再表现一点格调与个性,仍是“书法及其“教育的一般发育过程。换句话说,在人人、天天用毛笔写字的古代,“实用与“艺术的矛盾尚不突出,所以在教育上即使“为用“为艺不分,也能得过且过,群众认同。然而,现今的情况大不同。由于人们的文字交往已不再依靠毛笔,从“实用中分化出去的“书法,更多地体现为它的“展览功能。“书法常常是专指那些需要“数易其稿的“精心创作,此时,离经叛道的写法或别出心裁的形式,有时反而更能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针对这

5、样的定义和目标,“书法教育的内容,当然就应该侧重于古代优秀书迹的个性研究、不同的笔墨形式与表现效果的对应关系,以及气质、风度、境界和想像力、发明力如何锻造、提高等等。现代中国,每年都有几十种全国性的大规模书法展览和比赛,有几十所正规大学都增设了书法艺术专业,甚至还有专门的硕士、博士学位和教授、博导头衔令人眼红。不用说,此时对于参于者和学生,书法教育的性质就应该是“表现的而不是“书写的、是“艺术的而不是“工具的。似乎,“专供欣赏的展览会书法,已经在“书法概念中急速膨胀“一家独大,成为当今写毛笔字的主流和动力。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公众老师、学生、家长,干部、职工、农民和军人,他们心中的“书法,却

6、是与这个“主流基本不同的另一回事。汉字每天要写要用,大家都希望把字写好,公众心目中的“书法教育,就是关于“写好字的教育,与“创作全无关系。无论是用钢笔、用毛笔,字须写得标准、端正、匀称、流利和容易识别,这样才合乎群众的审美习惯、适应社会交往需要这样的“书法教育,更为群众所公认。客观地说,当今对于“书法和“书法教育的理解和冀望,社会群众与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如要在“工具和“艺术、“标准书写和“表现表现中二取其一,绝大多数人是宁要前者不要后者大家的共识是“字是拿来用的。如果书法教育是“遵从法度的技能训练,大家就理解、欢迎;如果书法教育在书法家引领下走向“我书意造本无法苏东坡语的“自我表现,公众

7、的普遍反馈就一定是失望和不领情,因为这与群众的要求背道而驰。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写字普遍“不成体统,大唱“艺术书法高调和相关教育的错位也应该负一点责任。这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研究书法和书法教育的人,离社会的普遍需求越来越远;而群众认同的书法及其教育,教育当局不分明、书法群体缺研究、学生青年无所谓,家长老师干着急一句话:关于“写好字的教育、理念和办法,其实是一张白纸,而且大家无动于衷。二,观念的迷局不是有书法课吗?大家则重视,还有则多专业和业余的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教师。不错。课在上,人不少,心也齐但为什么还是不解决问题?整体书写水平“每况愈下这是公认的事实!要讲清其中的道理,须从头说起:针对

8、现在学生和青年书写水平急剧下滑的问题,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加强书法教育。新近据报载,广东省一马领先,积极落实:“今秋书法将成广东中小学必修课省教育厅最近正式发文,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配套的措施也相当具体,比方组织编写新教材,请书法家协会培训教师,建立书法示范学校、甚至要讲解“端砚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斗方、中锋,对联、扇面应当怎样写等等2022年7月23日?南方日报。现在的问题是,如此大张旗鼓、全面撒网,究竟效果将如何呢?先说一个现象、提一点问题:很多小学、中学的“书法尖子,花了比同学多数倍的时间,在少年宫、书法班接受专门教育,并屡次在各种书法比赛中获奖

9、受勋,但他们平时的书写是否就一定过关、一定有好习惯呢?未必。同时,也有很多没有专门学过书法的学生,日常写字照样眉清目秀,端正整洁,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说不清“为什么,只要成认这个现象是事实,就可以肯定:要提高全体青少年的书写水平,基本不是加几节书法课的问题。大家都以为,多上课就一定多得益却不分明,既往的书法课究竟是怎么上的。有一个前提公众一定不难认同,那就是:假如在书法或写字上还要学生花老一辈则多的时间、下古人则深的功夫,那结果一定是“他不肯、“我不能的大家都忙着呢。更何况,现在绝大局部的青少年,面对如此丰盛的社会和“爆炸的知识,不可能把兴趣放在书法这里,这也是事实。如果是要“强加,结果只能是

10、对书法的逃避或放弃。既往的书法课一般是怎么上的呢?有必要先把相关教学观念的问题拿出来说说:1,时至二十一世纪,书法教育居然还停留在近两千年前王羲之的规范、理论和办法上原地踏步,甚至连要反思、要突破的要求都没有。这样的状况,在其他任何行当任何学科,都是无法接受、匪夷所思的。举最容易看懂的“跳高这个体育工程为例,为了提高成绩和效率,几十年来的理念更新和办法改革就多得无法计数,即便是过杆姿势,都经历了“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的基本性颠覆。而书法教育的老生常谈居然可以“千年一贯制不思改良安之假设素,这“教育哪里还有一点“科学、“先进、“现代的影子?虽然,书法教师和教材,外表上有过不少的“新表现,

11、但骨子里对老一套的理念和体系从未产生过基本的动摇和疑心几千年来书法家都是按同一模式复制出来的,难道?殊不知、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对象不同,教育理念就应该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在其他行业都是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书法以则古老的面貌来向现代的年轻人说教,且不说字能不能好,光是与时相悖的立场和态度,就是令人恶感、无法接受的。2,对必须“分家的两种书法,从教育目标到评价规范都是模棱两可或严重混同的。如前所述,社会期待的“工具书法,“标准、端正、匀齐是教育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但说到“展览会书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顿明末书家傅山的名言,当前是书法家的向往之一那么是另一

12、种教育的特殊追求。学校里开书法课,本意是帮学生掌握“书写这个工具,老师们开始也都是这样做的。但无奈,琢磨 “工具这东西,既不“值钱又没面子,学生得不了奖,先生就升不了级。再加上,“工具好似只要熟练,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于是说着说着,话题总会不约而同转到“艺术的轻车熟路上去唯其如此,既有套路又有“高度,既显“水平更有情趣。殊不知,这样任务不明、层次不分的“教育,对少数“性之所近者可有可无,而对大局部需要“由不会到会的学生,那么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忙。于是结果也是必然的那就只能是有天赋的“不学自能 ,而大局部学生那么由“无所适从到“彻底放弃。3,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由它的根本规律为基石,但书法恰恰在“好

13、字的造型规律方面付之阙如:书法的“宝库中,充斥了“个案和“特例:“欧阳询瘦紧险峻、颜真卿宽博雍容、柳公权劲健刻厉、赵孟左兆右页,音fu,下同秀媚圆熟每个特例都可以写一本厚书。但从来没有人把同属“好字的“颜字和“欧字拿来比一比,把隶书和行书放在一起作分析,看它们究竟是因为哪些“共同的要素才成为公认的审美对象的。古往今来,一二三流的书法家,没有一个是专门学校培养的,如今要在学校建立教育体系,自然既无前例又缺意识。怎样的课程最必需?也只能是各有各的主意书法家自己成材,无非是“赵钱孙李一家一家学过来,聪慧的修成正果,不成器的就只剩下“跋涉的足迹成功的经验都是“由特例到特例。现在要搞“普遍的规律,书法家

14、既新鲜、又好奇,难道需要这样的东西?有没有还是个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尽管书法学校遍地开花、级别水涨船高,但此中的“学科教育又在哪里?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世界,都要经历“个别一般个别或“特殊普遍特殊的过程。科学研究是要透过具体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个别或“特殊的现象或案例,把“普遍的规律和“一般的道理总结出来;而教育的任务,那么是把某一方面的普遍真理或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并使之掌握,进而能够以此来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而现在书法因为没有“本体规律这个基石,所以只能“跟着感觉走,无法“照着规律办你到十个地方、十所学校去听十个老师讲书法课,就会发现,即使教材是“统一的,但每个课堂却一定是自说自话、

15、南辕北辙的。更何况,实际的情况是,学那一种字、讲什么东西,每个老师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各取所需的。在这样的根底上,书法教育就永远无法像别的学科那样,有一个根本的标准、体系和要求;无论在哪所学校学、由哪位老师教,教材教法重点程序都是根本类同的因为那些课程都有一个公认的普适的规那么为主导而书法却是永远是由“个别的现象和解释作主当家的。4,书法的传统观念,只说“好坏,不讲“对错,这使教学茫无头绪,只好随风浮荡,“走到哪里算哪里。“好坏只是主观感觉,而“对错必有客观依据。说话写文章,假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意思就说不分明,何谈技巧上下、意境雅俗?先求“对,再求“好这也应该是常识。但书法传统理念偏偏不是这样:只要是碑上帖上、名家真迹,通通都可以“一好遮百丑。明明是作者偶尔走神、行非所愿,或写错刻错、造化作弄,只要是“名篇、“法书,都可以牵强附会“化腐朽为神奇这与“规那么失却有关,也叫“教育很尴尬。学语言、学美术、学音乐,因为已经有了可以“量化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