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799403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长期进行泥工活动对幼小衔接的作用摘要:泥工活动对于幼儿园来说并不陌生,但幼儿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材料费成本高,难以储存,准备过程比较复杂;二是,幼儿在进行泥工活动时不可控性较高,对于年龄低的幼儿,制作成品较为困难,或成品无法展示且保存时间短,不利于展示课的研究。但若从小班持续长期坚持泥工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许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幼小衔接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有一些促进作用。关键字:泥工、幼小衔接、学习能力、观察力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通过泥塑活动,让幼儿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

2、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长期组织幼儿进行泥工活动,循序渐进,可以培养幼儿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幼小衔接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下面我将从一下三方面来阐述泥工活动与幼小衔接的联系:一、 长期进行泥工活动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泥工活动,顾名思义就是用泥等素材制作一些美工作品,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对于泥工作品在制作之前,无论何人,都需要对所要制作之物进行观察,想要做出形象逼真的泥工作

3、品就更加需要我们进行精细的观察与研究。所以在幼儿接触泥工作品的初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且手眼协调能力也不太好,这就需要幼儿更多的去观察一些事物。我们作为幼儿的引导者,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如何去观察要临摹的物品或人物。小班幼儿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并初步涉及符号;思维加工能力还是以认知、记忆为主。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幼儿对于图形的理解较为容易,那么我们的观察就可以从图形开始,例如:圆形、线形(面条)等,可以是立体或平面的图形,这些都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在认识图形的同时,幼儿可以同样可以锻炼揉、搓、切割的基本泥塑技能。在幼儿中班阶段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且在长期锻炼幼儿观察

4、图形的前提下,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和一些基本技能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自然在中期接触到复杂的物体时幼儿可以更好的去观察,通过观察到实物实际的样子,来进行动手制作,此时泥工的基本技能已经不能阻碍幼儿的创作。更多的是幼儿是否能在自己观察的前提下,找到事物的特点并将其利用基本技能进行创作出来。对于大班幼儿,其思维加工材料和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的加工都有涉及,认知、记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评价在思维活动中都有体现。所以幼儿在看到需要制作的实物时,会自然的对其进行加工,而复杂的泥工活动需要幼儿有较好的规划能力才能使其制作出形象逼真的泥塑作品,例如: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儿不仅能够用压、团

5、、搓、捏等技能,还能用拉、雕的技能帮助她们完成创作。这就需要幼儿脑中有计划的选择,先进性压、团、搓、捏等基本技能,且在作品基本完成塑形后,再进行拉、雕的行为,否则会影响雕刻的效果。而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幼儿可能会将需要制作的作品分块进行,完成一个部分,雕刻一部分,都能到最后组合时,往往发现雕刻的部分会因组合过程而受影响,甚至重复雕刻过程,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在长期培养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适当的进行制作先后顺序的规划,从而培养幼儿养成先计划后做事的好习惯。由此看来,长期进行泥工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做事前的计划能力,手眼相协调能力、做事时的耐心与细心等,这

6、些都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二、 长期进行泥工活动促进幼儿思维方式的发展:泥工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强化记忆就可以完成的,然而正是这种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才使得幼儿的一些思维方式得到发展。首先是经验迁移能力,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本次活动中所制作的作品与上一次活动的作品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以前的经验,哪些地方是新接触的地方。在比较中培养幼儿的总结概括能力,和经验的迁移能力。其次,针对幼儿新接触的作品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特点,探究如何利用新的方式方法或组合的基本技能完成制作,在长期引导下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

7、,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第三,泥工活动还可以与科学活动相联系,幼儿在学前阶段会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所以在小班时,幼儿所接触到的一些图形作品刚好可以帮助幼儿完场具体形象思维,例如:幼儿制作的小圆球,可以看,可以摸,同样可以数出来,如果幼儿可以多制作一些相同形状的泥塑作品,这就能帮助幼儿进行数与量的联系,长期如此,可以加速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的速度,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总的来说就是泥工活动,培养幼儿观察力和经验迁移的能力、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发展,这些都有助于思维方式的发展。三、 长期进行泥工活动的日常行为,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

8、展:泥工作品想要幼儿制作的形象逼真,最常见的作品莫过于幼儿日常熟悉的物品,幼儿观察的到才能做得出,这是幼儿初级阶段需要满足的要求,经过长期锻炼,幼儿才能将脑中的形象,加以创作并制作出来,所以首先泥工要贴近幼儿生活。接下来泥工作品的制作与保存,都与生活当中面食或烘焙知识相关,教师可借此向幼儿介绍一些烘焙知识,增长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制作完成的作品需要他们自己去点评,初期幼儿会利用简单的语句来评鉴好或不好,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光滑度,大小是否适宜,颜色搭配是否合理等评价标准,接下来向更深层次的评价,如创新点、形象程度、整体感觉等方面评价。长期坚持下来,可以提高幼儿感

9、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组织自己的评价语言,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四、 长期进行泥工活动,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有利于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泥工活动是促进小肌肉发展的一项游戏,根据指南中指出,学前儿童要符合早期书写行为的目标要求。这种书写主要是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在长期坚持的泥工活动中,强化幼儿双手的灵活性,促进幼儿对颜色的区别,丰富幼儿触觉的感知力,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培养。以上,我通过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前书写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综上所述,长期坚持泥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的幼儿销衔接。回过头来,摘要中提到的两个问题,其一: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面来制作面泥,面泥易于储存,且手感较为软嫩,没有弹性,适合小班幼儿进行创作。面泥颜色可控性高,可以适量制作,不至浪费,后期成型易于保存。其二:在长期的培养中,幼儿已经完全掌握泥工的基本技能,甚至进行创作,或者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同样可以展示出有特色的活动。希望借此可以提醒广大幼儿教师,解放自己,解放幼儿,放手让幼儿走进泥工的世界,你会发现新的奇迹!幼儿园泥工课大全编号:241264著 作 者:朱春晖,步利君出 版 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