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79814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00000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 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 省国信集团帮扶黄圩镇纪实 地处三市五县交界之处的响水县黄圩镇,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这里的“黄”即指黄圩,贫困程度可见一斑。全镇原有24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719人,耕地面积56603亩。1994年底,黄圩镇财政收入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我国生产总值4580万元,全镇瓦房率不足30%,二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住着低矮破漏的草房,全镇90%的村民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河水,肝炎、肠道传染疾病发病率较高,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食,生活相当贫

2、苦。 因为经济落后,财力匮乏,黄圩镇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镇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去出不来。全镇25所中小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近二分之一校舍为危房,很多适龄儿童迫于家境贫困而辍学。 理思绪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黄圩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黄圩3万多干群满怀期望的眼光,1995年,由省国信集团组成的驻黄圩进行挂钩帮扶的工作队员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她们来到黄圩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实状况,立即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

3、作思绪,制订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关键上,坚持扶贫和扶志相结合,经过请当地优秀经典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优秀地域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不论是乡镇主导产业还是通常产业,不管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本身有主动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无偿资金有偿使用,除了对改水、铺路、草危房改造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采取无偿投入外,对经济发展项目大多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形式投入。实践证实,无偿资金有偿使用的资金使用方法,

4、不但能够将扶贫资金用于再投放,扩大扶持面,提升资金利用率,又降低部分村、户过于依靠扶持的现象;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有奖扶持,项目补助,对困难村、户本身主动发展致富项目标实施“奖励+补助”的措施,多上项目标多奖多补,少上或不上的,少奖少补或不奖不补,对讲信誉守信用的村、户,逐步提升奖励额度和补助百分比。这种用市场经济理念进行帮扶的方法,极大的增强了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识,加紧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经过两年的扶贫,基础实现了村村脱贫的目标。 1998年依据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围绕三年达小康的目标,立即调整工作思绪,将扶贫工作关键转移到为民办实事上。她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数次论证后,认为要让黄圩人民根本摆

5、脱贫困,必需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经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期望工程、安居工程、甘泉工程来构筑黄圩村通道路、教育、草危房改造、降氟改水的主骨架,使黄圩经济再次实现历史的大跨越,开创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 情暖百姓心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促进了黄圩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紧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也是阻碍黄圩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根本改变黄圩镇交通落后的面貌,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员深入乡村,走进农户,调查情况,了解哪条路需修,哪条路要建,据此而形成的一份份申请汇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汇报和项目提议书,接连不停地送到后方单位领导的手中,在她们的不懈努力

6、下,扶贫修路资金源源不停地汇到黄圩,这些扶贫款,款款情深,流淌着帮扶单位对老区的一片深情,黄圩镇三万多干群将感激化为热情,在全镇掀起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军修路忙的“大会战”,经过两年的努力,黄圩镇全镇24个村根本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落后的情况。据统计,1998年至今,省国信集团前后为黄圩投入资金60多万元,为黄圩镇铺设砂石路60公里,混凝土路面47公里,从根本上改进了黄圩镇落后的交通情况。 实施“期望工程”,为黄圩的明天铺起了期望之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黄圩要加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必需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因为种种原因,黄圩中小学教育设施年久失修

7、,破烂不堪,中小学校舍60%已成为危房,这不但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学习,还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贫队员快速将这一情况向后方单位领导作了汇报,作为在黄圩定点帮扶的省国信集团上至领导下至职员,时刻牵挂着黄圩,企业专门拔出资金用于黄圩镇改造中小学校舍,为中小学添置办公设备,从根本上改进办学条件。总经理赵国桢、副总理徐祖坚、蒋旭升等关键领导数次亲临黄圩视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在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工作队员的努力下,省国信集团前后为黄圩投入扶贫资金180万元,兴建了黄圩中学教学楼和操场、报廊等隶属设施,兴建了湾圩小学教学楼、改造了龙马、大拐、高庄、仇堆等5所小学,同

8、时,国信集团还向黄圩中小学捐赠累计价值50万元的电化教育设备及其教学用具,极大地改进了乡村教育条件。 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是贫困地域儿童所面临的最残酷的一件事。工作组组员在协调资金改进黄圩办学条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结对帮扶工作。企业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是省国信集团工作队员的心声。进驻黄圩几年来,国信集团干部职员自发组织前后为黄圩失学儿童捐款捐物15次,累计捐款近80万元,前后资助特困生733人,使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95年以来,省国信集团扶促工作队在按计划实施安居工程、甘泉工程等几大工程改进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还结合实际立即调拔资金处理群众生产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202

9、1年8月30日一场暴雨给响水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特大灾情牵动着国信集团领导和职员们的心,企业副经理徐祖坚、袁裕法和黄圩工作组长李小石在第一时间水中驱车赶到黄圩,和黄圩人民并肩作战。企业董事会也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在扶促资金外为黄圩追加50万元救灾款项、捐赠40万元救灾物资等决定,并在洪水稍退后将救灾款物送到灾区,立即地帮助黄圩人民渡过难关。 调结构铺就小康路 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了农民致富。1995年,省国信集团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抓“双增”,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变粮棉二元结构为粮、棉、菜、经四元结构,加紧发展多个经营,根据“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绪,因地制宜,在全镇

10、范围内形成“南藕、北林、中间桑”的格局,帮扶黄圩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动兴办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紧主导产品的培植,以农民联办、村户联办等多个形式,引导农民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并驾齐驱的强劲发展态势,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林业是黄圩镇农民增收的一个传统产业,为了调动农民植树的主动性,1998年,扶促队员经过充足调查论证后,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引导原小圩村周礼祥、蔡窑村蔡安龙等农民利用当地木材资源优势,前后创办了振亚木业有限企业、朝阳木业等木业加工企业12木材、浅水藕、蚕茧等加工企业的引进,给黄圩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至现在,黄圩已初步形成了林业、浅水藕、蚕桑为三大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真情铺就小康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十年来,省国信集团为黄圩的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黄圩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们,今天的黄圩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向小康路上大踏步前进。 通联:响水县黄圩镇人民政府宣传办公室 胡峰 电话:0515-69735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