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79128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倪 娜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答:错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

2、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

3、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答:错误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其中素材性资源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

4、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并不直接成为课程素材,却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它包括课程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比如,设施、场地、器材、学校、家长、社会对课程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答: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5、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

6、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答:赫尔巴特根据他的“统觉”原理,把教学

7、过程看作一个新旧观念了解和系统化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他指出:第一阶段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新材料,要求教师尽可能简练、清楚、明白地叙述、讲解或演示等。在学生获得大量彼此已初步了解的个别观念后,教学可进入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采用分析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形成新观念与先前相关观念的了解。然后,再通过第三阶段,使学生对新旧观念了解的理解,上升到普遍性概念的领域。在该阶段,教师应严谨、周密地综合所教材料,概括出应有结论。最后,进入第四阶段,让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就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的基本内容。3、 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答:(1)课程设计

8、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动性。(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须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4、 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9、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答:一般课

10、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11、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答:第一步,不断学习。 第二步,行动研究。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自身的课程智慧,开发校本课程。 其次,要用行动研究的方式,研究校本教学。还要研究校本管理,一种很好的形式,就是每个老师都把自己当成班主任。 第三步,要发表自己的教学作品。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12、,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在这种变化中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忧患意识,防止心态疲劳,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与合作意识,时代呼唤合作,呼唤沟通,。不读书则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影响到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到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及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学习,才能增强的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教师应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以至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2、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应采取哪些策略?答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提高课堂管理高效率就做到:加强课堂时间管理,优化课堂气氛,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是初始时的不慎。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条件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它主要关注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

14、问题行为两个方面。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劝离课堂;利用惩罚。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可从以下着手。 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课堂问题行为矫正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它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第二,着手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改正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而且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困难得多。第三,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第一,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第二,坚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协调有关人员保持矫正的一致性,避免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第三,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觉察问题行为深入诊断问题行为确立矫正措施和方法改正问题行为评定改正效果塑造、发展良好的行为。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