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78934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张倩珩 学号 0901310105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 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 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 ,并对连续下坡 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关键字:高速公路 连续下坡 交通安全保障 坡长坡度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 用连续长下坡。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

2、行能 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 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长下 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 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 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 为本”的新理念。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1.1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2002 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山区 公路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每 10

3、0 次事故 24 人死亡,远远高于丘陵区的 17.5 人事故和平原区 的 12.3 人事故。从我国 2002 年万车死亡率数据来看,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西藏,青海, 甘肃,新疆,均为山区地形所占比例较高的西部省份。公安部在通报2005 年全国道路交通 事故统计分析时指出,在全年 47 起特大交通事故中,有 21 起为坠车事故,多发生在西部 多山地区,占总数的 44.6%。根据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多山区省份公路事故现场分析及事故受损车辆检测结 果,得出山区交通事故的几个显著特点:(1 )从交通事故的形态来看,碰撞事故多, 50%以上为碰撞事故,且多为高速碰撞事 故,这主要是由于事故车辆发生违章

4、超车,超速行驶,制动不良等危险状况。(2)在全部事故中,重特大恶性事故多,山岭区高速公路的重特大事故所占比例接近 50%。(3)事故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1.2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及坡长坡度分析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相关规范和指南对长大下坡 缺乏明确的定义,原因在于同载重和速度情况下,不同平均纵坡对应的安全坡长并不相同。目前关于长大下坡的定义比较系统的表述如下:(1 )平均纵坡3%时,连续下坡坡长大于5km;平均纵坡4%时,连续下坡坡长大于 4km;平均纵坡5%时,连续下坡坡长大于3km,即为长达下坡路段,需对其安全性进行和 评价,并考虑增设相应的安全

5、设施。(2)平均纵坡大于 3%时,若连续下坡路段预设刹车温度超过 260 摄氏度,即为长大下 坡路段,需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考虑增设相应的安全设施。车辆在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上行驶,因为长时间使用行车制动,使得制动器温度急剧上 升,制动设衰退现象突出,严重时车辆制动能力完全丧失,以致特大事故经常发生。 2 国内外现状研究2.1 国内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也常常成为事故多发路段。这些长大纵坡路段因为事故多发,常被 人民群众称为“死亡坡”,“食人坡”。以青海省潢倒公路长大下坡为例,该路段从 2003 年 9月建成通车到 2006年 9月,不到两年半时间里,共发生交通事故35

6、4起,死亡 40人,伤 363 人,直接经济损失 281.384万元,其中在突出的 14公里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集中了其中 大部分的事故。而在 K70-K78 长大下坡路段,由于车速过快,刹车失灵而导致交通事故就 占 70%以上。虽然省高管局已经采取了设置避险车道等措施,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理论指 导,难以科学的采取安全改善措施,因此交通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为 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2004 年初,公安部和国家安全 监督管理局研究确定了两部局督办治理的全国 29 处危险路段。在这 29 处危险路

7、段中,属 于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多发路段就有13处。由此可见,相比与公路的平均事故水平, 连续长大下坡段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较高,所面临的交通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在山区 建设高等级公路,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连续长达下坡路段几乎不可避免,随着西 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连续长大纵坡路段的交通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突 出。2.2 国外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对于长大下坡路段的标志标线系统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欧洲,美 国,日本等国家,公路交通标志比较完善,交通标志不仅仅是为了给驾驶人员提供必要的 道路交通信息,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但各国在交通标志

8、的设置上又 有所差别。曾有人说德国的交通标志是给外国人看的,美国的交通标志是给当地人看的, 中国的交通标志是给警察看的。说明了德国的交通标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的特点。美国 的交通标志地域性表较强,有时各州的标志都不一样,而且标志普遍采用文字,不懂英文 的人恐怕难以理解。而中国的交通有时连专业人员都搞不清楚。由于在纵坡上行车的特点以及纵坡路段上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特点,各国在纵坡的交通 标志设置上做了大量大研究,其中在警告标志上显示坡度就是一个重要特点。联合国推荐 的道路交通标志就要求明确注明陡坡的坡度,有些地方还注明了下坡起点的位置等,这样 驾驶人能够根据普告标志提供的信息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尽可

9、能预防事故发生。减速设施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北美国家对 于山区长下坡路段,在施工时就用专门的机械设备碾压出横向的凹槽,作为一种强制减速 设施。发达国家对避险车道的研究开展较早,美国开战避险车道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 史。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发现失控车辆经常冲出道路,停在路边废料堆上,或冲到山 上用于滚木的旧路上,由此道路工程设计人员受到启发,第一条避险车道在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诞生了。到 1990年,据统计美国有 27个州修建了避险车道,数量达170条,美国通 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避险车道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来求得经济有效的设计3 基于

10、信息处理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设计思想3.1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人的驾驶行为是一个与驾驶期望有关的连续的信息处理过程,在不同的道路交通条件 下,驾驶员所投入的注意力不同,处理相关道路交通信息量也不同,而驾驶员处理的信息 量会直接影响其驾驶行为。基于这一原理考虑,通过测试驾驶员信息处理的强度评价道路 交通安全性是可行的,即道路安全性条件较差,驾驶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处理相关 交通信息,以保障行车安全。基于驾驶员在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在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中应重视驾驶行 为,通过充分的信息影响驾驶员驾驶行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驾驶员认识周围环境是 从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感觉开始。感觉是客

11、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与人的感官在头脑中的反 映。由于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产生感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客观世界的 刺激事物,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能为主体所接受;而是主观的感觉能力。显然,为了能 更好的感知交通信息,保证行车安全,就必须提高对各种信息的感受性,分析驾驶员驾驶 过程中感觉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成为纠正驾驶员驾驶行为的有效途径。驾驶员与道路,车辆,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本质的联系是信息交换。从人机工 程学信号处理理论的观点出发,可以把驾驶员视为一个单通道的有限输送容量的信号处理 系统来研究。驾驶员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构成了一个感觉系统,有挂道路线形,路测环境和天气状 况,交

12、通流现状等信息通过感觉系统以神经信号的形式传送给人脑中枢:在中枢的信息处 理系统中,将传入的信号加以识别,作出相应的决策。人脑中枢把决策信号传递给运动系 统,驾驶员通过手脚的操作控制车辆的运行轨迹和速度,构成的行为的输出过程;道路在 与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道路信息直接反馈给车辆,车辆通过座椅传递给驾驶员触觉 神经末梢,该信号反馈到人脑中枢,引起人脑中枢再次作出处理和决策,修正以上操作, 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3.2 影响驾驶员信息处理的因素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心理因素:个性与行车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专家通过 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对个性与行车安全进行了大量研究,说明了事故倾向性个性

13、特征的存 在:即在同样情境下,有些人因个性原因比另外一些人本质上更易发生事故。外向型性格 比内向型性格更容易肇事,且随着外向型程度的增加,肇事可能性增大。经常违章和肇事 的驾驶员个性表现为易冲动、易紧张、偏执、偏激、自私、疑心、压抑、过分自信等;安 全驾驶员更多表现为敏感、紧张程度高、爱思考、冷静等特点。情绪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致行车事故的重要原因。大家都知道,驾驶员心情愉快 会精力集中,反应敏捷,判断迅速准确,而情绪低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判 断失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发现,驾驶员注意不当和不注意是产生的事故占总数的20%以上。驾驶员在行 车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信号灯、行

14、人、车辆路面状况等各种信息,有些驾驶员没有把注意 力指向和集中于驾驶的车辆上,如边开车边与人聊天,或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导致注 意范围变小,容易发生行车事故。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生理因素:(1)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潜伏期,它是指信号接收和反应的时间间距。信号刺激引起 了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包括信号刺激使驾驶员感觉器官产生活动,经由传入神经传入大脑 神经中枢,经过综合加工,在由传出神经从大脑传给肌肉,肌肉收缩,对制动器和方向盘 进行操作。虽然这种过程在机体内部是潜伏的,但是其每一步都需要时间,这些时间的总 和称为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由反应知觉时间和动作时间两部分组成。(2)动视力:驾驶员所获得的

15、大部分信息都是在运动状态下完成的,运动状态下的视力 叫做动视力。动视力敏感度与汽车的运动车速有关,驾驶员的视认能力随车速的提高而降 低。(3)色视觉:不同颜色对于驾驶员产生的警示作用是有差距的,这取决于驾驶员的色视 觉敏感度。视觉敏感度与颜色对比有一定关系。当人从远处辨认前方的多种不同颜色时, 其易辨认的顺序是红,绿,黄,白,即红色是最先被看到。所以,停车,危险等信号标志 都采用红色,研究表明,沥青混凝土单一的黑色路面和水泥混凝土单一的灰色路面是导致 驾驶员昏昏欲睡的重要原因。如果把危险路面的颜色涂成黄色和红色,可以对驾驶员产生 感官刺激,竟是效果大大增强。今年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彩色减速路面就是

16、典型代表。(4)视野: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 得到的空间范围,常以角度来表示,事业的大小和形状与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情况有 关,可以用视野计来测定视野的范围。3.3 基于信息处理的交通安全设施思想目前针对山区大长坡路路段的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尚缺乏系统成熟的设计理论。国内外相 关研究涉及到山区公路交通的很多,但是缺少综合性的设计理念。反映在具体的设计过程 中,就是交通安全保障设施的设计随意性比较强。设计过程中的不科学不严谨无法解决山 区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根本矛盾,直接造成了这类路段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现状。树立交 通安全保障设计思想,知道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成为改善山区公路安全形势的根本途径。在分析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的基础上,综合信息传递影响因素,提出不断强化信息的刺 激作用来迫使驾驶员保持警惕,达到安全行车效果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视线诱导”, “视觉警示”,“触觉强制减速”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