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7788425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一、 构建钢铁行业碳达峰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废钢回收和流通渠道,加强废钢筛选分类,提升废钢加工与预热工艺,支撑短流程工艺炼钢发展。开发钢铁窑炉协同处理社会废弃物技术,推进工业示范应用,实现钢铁窑炉对社会废弃物的协同处理,减少社会废弃物的处理压力和成本,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优化废钢加工基地布局,提高废钢加工产业集中度。发挥钢铁生产流程能源加工转化功能,构建以钢铁生产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推动低品位余热余汽资源热电冷联产向社会供暖供热供冷,与周边工业企业、居民及商业用户等实现水、气、热等联供,实现区域能源、环境资源协同优化。二、 碳达峰实施的影响(

2、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从达峰国家经验看,整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平稳达峰的前提保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二)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如期实现碳达峰与已达峰国家相比,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的特点,决定了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仍是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主要着力点。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基本原则,杜绝运动式减碳,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以电力生产清洁化、消费终端电气化为主线,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和消费水平,推

3、动能源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保障高质量实现达峰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手段。我国两高行业比重偏大,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旺盛,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做法无法复制。须立足本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资本密集、能源密集、碳密集产业,发展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就业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力争早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四)制定各省差异化目标,杜绝达峰时间一刀切从欧盟经验看,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碳达峰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部、省际之间不平衡的情况更加突出,应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

4、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碳排放总量占比高的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各省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允许不同省份率先、同步甚至晚于全国达峰,对个别省份达峰时间较长或长期位于达峰平台期应有充分预期。(五)加强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监测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应定期开展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评估与监测。对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并实现达峰的碳排放大国,督促其主动承担减排国际义务与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减排资金与技术支持。对于已位于碳达峰平台期或尚未达峰的国家,督促其分行业细化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确保碳排放不会反弹式上升。三、 实施碳达峰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

5、调整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助推绿色制造水平快速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0%,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确保全省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2030年前达到峰值,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和

6、造纸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力争率先达峰。四、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

7、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

8、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

9、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

10、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五、 碳达峰发展机遇(一)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带

11、来机遇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快速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国提供了和发达国家同起点、同起步的重大机遇,中国可主动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若合理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将为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独特机遇,推动国内产业加快转型,有力提振中国经济竞争力,巩固科技领域国际领先者的地位。(二)为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成为重中之重,中国也可借此机遇,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催生各种高效用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

12、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新型产业体系。(三)为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机遇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领跑全球。若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核能、风能、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将分别超过目前的5倍、12倍和70倍。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将进行能源革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巨大的清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四)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机遇双碳目

13、标有助于中国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变生产方式,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培育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整体目标。环保产业将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企业也将加快制定绿色转型发展新战略,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务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和数字化商业生态重构,以体制与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低成本发展模式及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六、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内容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撑与指导。现有研究虽从多方面对如

14、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化发展的命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但研究庞杂而分散,使人难以把握其中主线和重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同国家已经给出了各具特色的行动方案与纲领,无论选择何种实践路径,都需要科学思想、科学数据和科学评估作为支撑与指导。双碳目标不仅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发展、技术研发提出了新挑战,也对统筹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魏一鸣等研究人员从管理科学视角总结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的五大关键科学问题:识别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内在机理与关键现实条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双碳目标的内在关联与关键影响

15、因素,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设计;探索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作与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厘清碳管理市场机制减排机理,支撑减排市场机制设计;建立面向碳中和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碳中和管理思想体系。在保障机制方面,一是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智库平台,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议通过组建包含经济、社会、能源、地理、气象、生态、环境、健康等研究方向的跨领域、跨学科智库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的交叉学科技术创新团队,增强从事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的科技力量。二是要加强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研究。建议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动设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学中心),

16、以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导向,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为核心,开发气候经济数据库和知识库。七、 碳达峰实施的重要意义(一)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所谓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二)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2012年,碳达峰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实现彻底脱钩,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不同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碳排放增长的基本特征,实质上是从黑色工业革命转向绿色工业革命,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