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 (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788368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鸟的天堂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鸟的天堂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鸟的天堂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鸟的天堂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鸟的天堂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鸟的天堂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鸟的天堂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设计理念鸟的天堂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而优美,层次清晰,感情强烈。我抓住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而有感而发的不同感慨反常规组织教学。朗读、思考、想象、感悟形成教学主线,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轻松的穿插介绍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直接抒发感情与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相结合等表达方法。迁移教育,由“鸟的天堂”自然地

2、引出人间天堂,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真正地做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2、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大榕树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2、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

3、兴趣。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投影出示

4、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重点指导: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三、理清文章的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汇报交流。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

5、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3理清课文的脉络。(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学生汇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激发情感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

6、读出作者的心声。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的感慨导入新课,并通过有感情地品读作者的心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二、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3、交流:(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

7、说理由。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不可计数”什么意思?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第二幅插图。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3)

8、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设计意图:语文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扎扎实实学语文。)三、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9、1、闭目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设计意图

10、: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轻松自然地渗透表达方法的学习,学生既学文又学作文,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四、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精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质疑能力。)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设计意图:“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精心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引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深化了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设计意图:以自己是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导游词,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热情。)七、板书设计鸟的天堂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傍晚)静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