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78805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1.1 项目名称XX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养殖业建设项目1.2 项目性质扩建1.3 建设期限建设期限1年, 2011年1月-2011年12月。1.4 项目建设单位XX县天牧寿鑫养殖专业合作社1.5 建设地点省XX市XX县XX镇XX村1.6 建设规模和容项目建成后,XX县天牧寿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猪场二元基础母猪存栏700头,年育肥猪4000头,向社会提供商品仔猪10000头,带动合作社社员退耕还林农户57户,合作社退耕还林农户57户社员均按照股份分红,户均年纯收入2.47万元,人均7057元;另外,带动

2、项目区退耕还林农户50户进行生猪育肥,户均年育肥200头,户均纯收入3.07万元,人均纯收入8788元。1.6.1 建安工程根据该合作社养殖场现有猪舍面积、新增规模以与猪群饲养密度指标,本次项目新增建安工程与配套设施如下:新建分娩舍3栋1340.8m2,保育舍3栋1340.8m2,饲料加工库房210m2,道路硬化700m2,给水管网400m,电力线路330m。1.6.2 仪器设备购置该项目共购置仪器设备258台(套)。其中:生产设备253台(套、件),诊疗设备5台(套、件)。1.6.3 引 种引进种公猪5头,母猪170头。1.7 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1.7.1投资估算与资金构成该项目总投资35

3、0.33万元。其中建安工程194.36万元,仪器设备购置70.15万元,引种费45.0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24.14万元,不可预见费16.68万元。1.7.2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350.33万元,其中申请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100.00万元,企业自筹250.33万元。第二章 企业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2.1 项目承担单位概况项目承担单位XX县天牧寿鑫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7月,注册资金130.65万元,位于XX县XX镇XX村三组,是一个集生猪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种植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该合作社的成立,为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养殖、养殖示、从而带动区域与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4、用。该合作社由以XX县天牧寿鑫种猪繁殖为首的全县9个规模养殖小区(户)共同组成,合作社现有退耕还林户社员57户,基础母猪存栏400头,年出栏商品仔猪8000头,该项目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引进二元基础母猪170头,使基础母猪存栏达到700头,年出栏商品仔猪14000头。该合作社养殖场总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5160m2,其中猪舍面积4320m2,饲料加工车间240m2,办公与其它用房600m2。合作社现有社员57户,项目建成后,职工36人,其术人员20人,辐射带动全县6个乡镇200户农户进行生猪养殖。该合作社走循环农业之路,引导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创建科技示园“猪沼园(莲菜、山药、魔芋、生)”

5、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百姓走上致富之路。2.2 企业技术支持该合作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XX农校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合同,由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自创办以来,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依托浓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农业科技优势,始终把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与产业化、规模化作为主导方向,树立绿色企业形象。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 项目区概况3.1.1 地理位置XX县以白石河得名,位于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隔江与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 位于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东扼均房,关南险奥,XX尤属襟喉。

6、” 全境东西长53.3公里,南北宽41.5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南高北低,除西部、南部边境与中部东北走向的一些山地海拔为1200-1800余米以外,其余70%以上地区为海拔170-1200米的低山和河谷区。山地地表破碎,多峡谷峭壁,河谷区地面平缓,为主要农耕区。3.1.2 自然条件XX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5,1月份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7.0,年平均降水量773.9mm,累年(10)积温4813,年平均日照时数1754.8h,年平均无霜期234261天。因海拨高度,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谚云“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是

7、本县气候随地域变化的写照。“春寒、伏旱、秋阴雨”是本县的气候特点,伏旱、秋阴雨也是本县灾害性天气。3.1.3 水资源现状XX县共有大小河沟76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696条,占90.9%;流域面积为5-10平方公里的河沟27条,占3.5%;10-30 平方公里的23条,占3%;30-50 平方公里的10条,占1.3%;50-100平方公里的5条,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不含汉江)。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过境39.2 公里,最大流量31600m3/s,枯水期最小流量72m3/s,年输沙量5446万吨。县境西部的冷水河水系与县境东部的白石河水系几乎平行自南向北汇入汉江,

8、直接汇入汉江的河沟还有磨沟、拖扳沟、北店子沟和麻虎沟。县地貌起伏强烈,地表破碎,河沟下切力强,一般河谷狭窄,河沟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3.1.4 社会经济状况XX县辖9镇6乡、124个村民委员会、3个城镇社区,总人口20.85万人。2009年,XX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14.2。其中一产4.8亿元,增长7.9;二产3.8亿元,增长20.6;三产4.9亿元,增长1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增长52%。完成财政收入100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868万元,分别增长39%和19%。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28元,增长26.9%;农民

9、人均纯收入达到2739元,增长23.3。全县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3.65亿元,增长29.9%,贷款余额4.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2亿元,增长25.31。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近年来最好水平。3.1.5 全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畜牧业发展情况与群众建设积极性XX县属全国174个首批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示县之一,从1999年到2009年,全县共累计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54.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61万亩,占总任务的41.79%,荒山荒地造林31.49万亩(含封山育林2.5万亩),占总任务的58.21%.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XX

10、县从2008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建设,两年间累计完成国家下达补植补造任务4.18万亩,后续产业建设任务1.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1%.截止2009年已累计向退耕还林农户兑现补助资金43373万元。退耕农户户均受益9895元,人均受益2499元。项目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在退耕还林中,XX县县委、县政府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向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兼顾方向发展。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管护好现有退耕还林资源的基

11、础上,该县把增加退耕地前期效益作为加强退耕还林地管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论证,结合县情确立了一条退耕地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优化退耕地还林模式,合理利用退耕前期土地,建立了一条“退耕还林林草(药、经)间作种草养畜畜粪还田”的良性产业链,后续产业蓬勃发展,退耕户收入稳步增加,在有效的政策措施下,群众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XX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中生猪产业发展有了一定发展基础,截止目前,XX畜牧业总体情况良好:建畜牧强乡镇3个、发展专业养殖村36个、发展山区特色养殖小区9个(8个养猪示小区和一个养羊区),8个养猪示小区新增基础母猪485头,淘汰劣质母猪86头,

12、能繁母猪总量达到1310头,养猪示小区养殖户户均年增收二万元以上;新建成规模化养猪示大户8户,新增适度规模养殖大户170余户,全县养殖大户总量达到1300户,新建标准圈舍2.6万平方米、新增能繁母猪3458余头,生猪、山羊、家禽饲养量年末分别达26.19、20.7、103.67万头(只、羽)、全县全年畜牧产业净增加值达到1.5亿元。3.1.6 项目村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畜牧业发展情况与群众建设积极性3.1.6.1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项目村XX村隶属XX县XX镇,该村位于XX镇中心位置,自然面积7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1101户3302人,其中农业人口624户2711人,2009

13、年底人均纯收入4252元。3.1.6.2 退耕还林实施情况XX村现有耕地面890亩,其中水田面积175亩,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82亩,退耕还林面积634亩,其中2000年退耕401亩,2001年退耕225亩,2004年退耕9亩。受益农户468户,自该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3.1.6.3 畜牧业发展情况XX镇畜牧产业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被确定为市级畜牧强乡镇,通过几年的持续发展,畜牧产业做为XX镇龙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分别建成了XX天牧寿鑫种猪繁育和响应承兴

14、白山羊养殖公司,打响了XX畜牧产业的品牌。2009年出栏牛309头,出栏猪35271头,出栏羊7994只。期末存栏:猪16836头,其中能繁母猪1258头,羊5748只,牛386头。XX村是XX镇生猪养殖重点村,该村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该村畜牧产业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XX村成为XX畜牧强乡镇的重点村,特别是近两年,通过协调和争取项目以与资金,建成了XX天牧寿鑫种猪繁育,种猪规模达到250头,外加豆制品加工相配套,沼气等相关设施,走上了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子。农户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出栏牛21头,猪10029头,羊500只。期末存栏猪4800头,羊

15、500只,牛45头,是该县典型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示村。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关键是搞好后续产业,只有依靠龙头企业拉动,才能有利于退耕还林农户稳定增收以与后续产业的壮大。XX县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 在认真分析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优势和生猪产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生猪产业列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来抓,做出了把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定。2008年初,省省委、省政府与农业厅等部门对全省畜牧业进行了调研,认为建设现代农业应率先发展现代畜牧业;要以生猪、奶牛和川牛为重点,大力促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

16、转变,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做大做强畜牧产业。XX县地处陕南XX市东部的巴山北麓,发展养猪业的饲料、饲草资源充足,生态环境未受影响,农户发展养猪增收致富的积极性高,地方政府采取扶持鼓励政策推动养猪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使养猪产业化发展有良好的资源条件与社会环境优势。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26.19万头。近年来,XX县畜牧业形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基地和示小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化,效益化和社会化,畜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畜牧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XX县2009年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面临市场低谷,针对此种情况,XX县积极组织广大养殖户科学应对,一方面坚持发展、坚定广大养殖户发展的信心,一方面采取自繁自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