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776718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华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名词解释逆温:上部气温高,下部气温低的一种大气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湿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米)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米)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空气过剩系数:燃烧时为保证完全燃烧供给过量空气,实际空气量和理论空气量之比。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污染系数: 分割粒径:指分级除尘效率达到50%时的颗粒粒径。有效驱进速度:电附尘器在实际使用中,根据在一定的除尘器结构形式和运行条件下测得的总捕食效率,代入德意希方程反算出相应的驱进

2、速度值,称为有效驱进速度。粉尘初层:袋式除尘器中,颗粒因截留、惯性碰撞、静电和扩散等作用,逐渐在滤袋表面形成一层粉尘。称粉尘初层。气布比:袋式除尘中烟气实际体积流量与滤布面积之比,是过滤速度,也叫气布比。穿透时间(保护作用时间):吸附床使用一段时间后,污染物出口浓度达到最大容许浓度,被穿透,吸附剂必须再生,从含污染物气体开始进入吸附床到穿透,称为保护作用时间。吸附剂的活性:单位吸附剂所能吸附的吸附质的量。包括动活性和静活性。露点: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物质因降温冷凝出第一个液滴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泡点:在一定压力下,某流体物质因加热开始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称为泡点。填空题绪论(31

3、)1、大气污染物的人为污染源包括三方面: 、 和 。 生活、工业、交通运输2、按形成过程气态污染物可分为 和 两种。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3、含硫化合物的一次污染物有 、 ,二次污染物有 、 和 。4、含氮化合物的一次污染物有 、 ,二次污染物有 、 和 。5、含碳氧化物的一次污染物有 、 。6、有机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物有 、 、 和 。 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和O37、卤素化合物的一次污染物有 、 。8、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 、 和 等三大问题。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9、中国的大气污染现阶段以 为主,主要污染物是 和 。 煤烟型 、粉尘和SO210、对两控区内污染源SO2排放应除执行

4、 外,还应执行 。燃烧(20)常规燃料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2、列举非常规燃料类型、。 城市固废、商业和工业固废、农村废物、水生植物、污水厂处理废物等3、煤中硫的形态有、。4、燃料燃烧的“三T”条件是、。时间、温度、湍流5、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包括、和。6、燃烧设备的热损失包括:、。 排烟热损失、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炉体散热损失扩散(42)1、确定大气稳定度时主要依据 、 、等三种气象因素。 辐射强度 、云量、风速2、PG法将大气稳定度分6级,分别对应:A:、B、C、D、E、F。 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弱稳定、稳定3、与稳定度有关的五种典型烟流有:、。 波浪型、锥形、扇形、爬升型、

5、漫烟型4、列举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三种地方性风场、。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5、大气圈分为以下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6、列举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现象(七种)、。7、逆温根据的生成过程,可分成:、等五种。8、典型的烟流形状有以下五种:、。9、地方形风场主要包括、等三种。脱硫及管道1、控制SO2排放的方法有 、 、 、。采用低硫燃料、清洁能源替代、燃料脱硫、燃烧过程脱硫、未端尾气脱硫2、管道系统总压力损失由和两部分组成。磨擦压损、局部压损3、常用的吸气式集气罩可分为、等。密闭罩、排气柜、外部集气罩、接受式集气罩4、燃烧前脱硫,烧灰固态加工方法包括和两种。 选煤、型

6、煤固硫5、脱硫方法中,烧的转化方法包括和两种。6、烟气脱硫方法按产物处理方式分为和两种。7、烟气脱硫方法按脱硫剂状态分为和两种。8、有机气体的燃烧净化方法有、等三种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催化燃烧9、集气罩口气流运动方式有两种:、。吸入式、吹出式10、集气罩按罩口气流运动方式分类,可分为、。11、吸气式集气罩分为 、 、 、等四种。除尘部分1、湿式除尘的主要机理是和之间的、。液滴、颗粒、惯性碰撞、拦截作用2、袋式除尘初期,颗粒因、等作用在滤袋表面形成一层粉尘叫。3、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涉及:、等三个基本过程。悬浮粒子荷电、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捕集、除尘4、电除尘器的主要结构包括:、 、等四个基本组成

7、。 电晕电极、集尘极、高压供电设备、气流分布板5、根据湿式除尘器的净化机理,可分为、 、 、等七类。重力喷雾式洗涤器、旋风洗涤器、自激喷雾洗涤器、板式洗涤器、填料式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机械诱导喷雾洗涤器6、袋式除尘器的常用清灰方式有、 、等三类。 机械振动清灰、逆气流清灰、脉冲喷吹清灰7、确定过滤气速的依据有:、 、等。 含尘浓度、滤料种类及清灰方式气态部分1、列举常用的五种吸附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沸石、分子筛、白土2、吸附设备的主要类型有:、。 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3、催化剂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载体4、催化剂的性能主要是指它的、和。 活性、选择性、稳定性

8、5、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通常采用的吸收剂有 、 和 等。 水、碱液、稀酸6、吸附剂常用的再生方法有、等四种7、最常用的冷凝方法是和。 表面冷凝和接触冷凝选择题1、下列条件,一定会使烟气抬升高度增加的是(D)A: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B:风速增加,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增加;C: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D: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2、 下列有关温度对燃烧产物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D )A、燃烧温度对硫氧化物产量影响很大 B、粉尘产量随燃烧温度升高而升高C、CO产量随燃烧温度升高而升高 D、氮氧化物产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下列有关大气污染气象学中的混合层

9、高度描述最确切的是:(C)A:它表明了可能形成云的最低高度;B:它给出了风速计应放置的高度;C:它表明了垂直方向对流混合发生的高度范围;D:它提供了当地的对流因子。4、下列物质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 C ) A、CO2 B、SO2 C、NO2 D、CH45、有关污染系数的描述正确的是:CA:某方向的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反比,与该风向的平均风速成正比;B:污染系数越大,则该方向的上风向受污染的可能性越大;C:某方向的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该风向的平均风速成反比;D:污染系数越大,则该方向的下风向受污染的可能性越小。6、下列哪个条件下,大气处于最不稳定状态(C)A:晴朗,静风,10月份的下午6

10、点;B:阴天,有风,3月份下午3点;C:晴朗,有风,7月份下午3点;D:晴朗,静风,7月份的下午3点。7、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燃烧分解成活性基团,破坏空气中N2分子键,生成NOx属于( A )A、热力型NOx B、燃料型NOx C、混合型NOx D、快速型NOx8、关于大气温度层结的描述正确的是:BA:正常层结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中性层结中气温直减率接近于1K/100m;C:等温层结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逆温层结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9、下列有关大气稳定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指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B:不稳定层中的气块,有回到原位的趋势。C:外力去除后,气块有加速趋

11、势,则大气是稳定的。D:使气块保持均速的大气是中性的。10、下列有关大气稳定度的描述正确的是:DA:d时,加速a0,大气不稳定; B:d时,加速a0,大气不稳定;11、下列图从太阳升起时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A:I,II,III,IV; B:III,I,IV,II; C:I,IV,II,III; D:IV,I,II,III。 12、近地层风速廓线的对数律模式:,Z0代表:DA:Z处平均风速;B:磨擦速度;C:卡门常数;D:地面粗糙度。13、近地层风速廓线的指数律模式:,m代表:CA:Z处平均风速;B:已知高度处平均风速;C:稳定度参数 D:地面粗糙度。14、烟囱高度计算方法:按地面最大浓度的

12、计算按地面绝对最浓度计算按一定保证率计算。结果按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一般为:DA:;B:;C: ;D: 。15、下列关于污染系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某一风向的染污系数小,表示从该方向上吹来的风所造成的污染小。B:污染源应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小的方位。CC:选择厂址时,居民区位于污染系数最大的方向上。D:选择厂址时,敏感点位于污染系数最小方向上。16、选择袋式除尘的过滤气速时,可不考虑下列哪些因素( D )A:含尘浓度;B:滤料种类;C:清灰方式;D:过滤面积。17、某烟气含尘浓度很高,拟采用多级除尘,下列组合合理的是( A ) A、旋风除尘 静电除尘 B、文式洗涤器 袋式除尘 C、静电除尘 旋风除尘 D、袋式除尘 湿式除尘18、用公式=(1C2C1)100%来计算除尘效率的条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