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读后感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772591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中庸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中庸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中庸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中庸读后感(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读大学中庸有感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诚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中国传统著作,既可能是因为没特别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 一些人生的道理。大学的核心是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所谓修身,我认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充实自己,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修 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眼界。 修身的最好境界有三, 一是“识事务”;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

2、”。“识事务”即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而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 外界打交道, 如何不卑不亢, 与人友善相处, 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准确识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明事理”就是说要明白自然 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 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 “明事理”的前提就是要 让自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1/15己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所以学习和再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兴事业”,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抱负,不是说我们在

3、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人生在世,总需要有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成就感,活得有价值,至少让自己过得充实自在。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感恩是一种基本的美德, 对于给过你帮助的人,要铭记于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心怀天下。 如果人人都能够记得别人的恩惠,不计较个人得失, 那么社会的文明必将更进一步。要勤学,荀子曰“学不止境” , 有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时间段接收的知识和信

4、 息都是有有限的,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每时每 刻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停止学 习,不努力接收新事物,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淘汰。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庸的意思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中庸就是保持中立,就是做和事姥,就是不得罪任何人,其实不然。通读全文以后,我觉得中庸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公平公正,落地不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2/15悔。所谓公平公正就是为人处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偏重任何一方,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所谓落地不悔就是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旦做

5、了决定,就照此执行,而不是朝令夕改,前怕狼后怕虎,迟疑不决,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中庸 的核心之一是 “则”,则即是标准。 这个标准, 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 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这是儒家思想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跟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的意思很一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按照这两句话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

6、免很多矛 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大学 和中庸 的思想中都讲 “诚”,大学讲“诚 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 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物之性” ,至诚 尽性是中庸全篇的主旨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最 为诚心的人, 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 “诚者物之始终, 不诚无物”,这句话肯定了 “诚”的重要地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3/15位。大学和中庸对“诚”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是基本 一致的,都是讲求人的最初的本心,或者说是本性。诚然,在当今社会, “诚”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然而在这个物欲纵

7、流的社会, “诚”又似乎是缺失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商人之间在商言商,重利轻义,根本不是以诚为先,于是很多合作关系也不能长久。有的甚至 朋友之间也不坦诚, 人情凉薄。 有时候,人会给自己找借口, 说不是因为自己不诚信,是因为别人不诚信在先,那么我们是否就该这样以怨抱怨?如果人人都这样下去,岂不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是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别人,实在是被别人欺骗多了,害怕了,所以开始自我保护,我想这又是另外一个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冠冕堂皇, 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其实,“诚”不只是对别人而言的,很多时候是要对得 起自己,大学中庸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祖祖辈辈几

8、千年总结 合集二: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 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 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 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4/15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

9、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 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 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 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 。但若表 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 。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 想如果人人都做到 “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 处处和谐了。 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

10、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 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 ,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 都要诚实, 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 他的思想深似潭水, 他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5/15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 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 ; 对别人不诚实, 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 对

11、待我们的职业,以真诚的 ,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 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 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 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 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 会提倡和学习的, 是宝贵的精神遗产, 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

12、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 独家原创6/15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 是大学 的经述, 也是这本书的总领, 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