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12 传记阅读(一)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75119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练12 传记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演练12 传记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演练12 传记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演练12 传记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演练12 传记阅读(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演练12 传记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练12 传记阅读(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演练12传记阅读(一)(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2014辽宁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罗启锐:我才是最好的“小偷”岁月神偷这部电影是罗启锐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的,它让罗启锐走上事业的高峰。电影中罗进一的原型就是罗启锐的哥哥,罗启锐和哥哥感情一向很好,哥哥患病不幸离世,对他影响颇大。罗启锐说:“我真的相信了奶奶说的只要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把苦海填满,就能与亲人相见的说法,把自己从四处偷来的宝贝统统扔进海里,可还是没有见到哥哥。”奶奶的话和自己的行为,都被他一一放进了影片岁月神偷里,这部电影为沉淀数年的罗启锐换回了第29届金像奖4项大奖、第60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

2、单元水晶熊最佳影片奖等荣誉。罗启锐说:“岁月神偷是我一直想拍摄的故事,拍过之后,我轻松许多,像是把记忆有序地摆进了格子中,我就放心了。”高中毕业后,罗启锐想学习电影,但当时香港还没有大学开设此类专业。罗启锐只好学了与之沾边的文学。毕业后,电影梦仍存在于他心中,由于家中无力负担他出国留学的费用,罗启锐只好自己打工攒钱。他做过银行职员,后来从事过广告业,且一度做得有模有样,但他仍无法放弃电影梦。最终,他考入纽约大学电影系,那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在罗启锐眼里,纽约看起来是个疯狂的城市,纽约大学也不像其他大学有围墙隔断,而是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不过,这个非常规的大学,给了罗启锐很多灵感,也让他结识了日后

3、在电影路上的旅伴张婉婷。他们后来共同创作完成了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八两金等始终以情动人的电影。罗启锐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圈的氛围,“那时香港电影产业还在探索,电影人创作空间很大,可以朝自己想去的方向走”。然而,在拍摄岁月神偷之初,罗启锐就感到有些“局限”。因这部电影是与内地合拍,剧本和片名都要交由有关部门审批。“他们看到名字中出现神偷,便觉得不妥,甚至建议改成岁月无偷。因急着开机,我只好将名字改为1969太空漫游。”罗启锐回忆说。在电影拍摄结束后,他征求友人意见,他们大多数人认为还是原名好。罗启锐便专程到北京商讨片名,解释自己的“偷”另有其意,而不是真正的小偷。幸运的是,他的努力获得了成

4、功,保留住了岁月神偷这个名字。这个过程,也让他对电影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中国观众很多,一部电影只要有5%的观众看就够了。可以放宽限制,让电影人可以拍些有思想性的电影。”罗启锐说,“做一个有思想的电影人,这是我所希望的,也一直在做。”在他看来,香港电影的风格已经越来越少,而且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他感慨说:“有些人过世了,有些人拍的东西会让我觉得他们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只为赚钱。”罗启锐坦言,自己有一套创作标准,不会把拍摄电影当成一个随意的游戏,“不为任何人的口味儿拍片”。他不愿往热闹的电影圈挤,也不愿住在香港市内,因为那里“需要把头仰到90度角,才能在林立的高楼中看到一小片蓝天”。罗启锐住

5、在远郊,只为了安心创作。在写宋家皇朝剧本前,他翻阅了200多本相关书籍才开始动笔,只因他“不愿曲解历史,更不愿写连自己都不动情的剧本”。“我不愿意随便拍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作品,生活苦一点儿也没有关系。我不会为了拿奖拍片子。有些电影节的评委自己也不是很好的导演,为什么要让他们来评我的作品。我只希望能感动观众,哪怕只有一位,也很满足。”罗启锐说这些时,保持着他一贯温和的语气和微笑。而在岁月神偷中,他也写下一句话“人活一辈子,总要信点什么,那样才能一步难一步佳,一直走下去。” (选自 2011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标题中“

6、我才是最好的小偷”这句话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我非常善于珍藏岁月中那些难忘的经历,并把它们作为电影素材,拍摄出以情动人的电影。B罗启锐一生遭遇了很多的挫折,哥哥早亡,想出国留学,因家中无力负担费用,只好做银行职员、从事广告业来赚钱,几经波折,终于在纽约大学电影系开始自己的梦想之旅。C纽约这所开放的、非常规的大学带给罗启锐的灵感,使他能够自由创作,拍摄出秋天的童话等多部以情动人的电影。D罗启锐对电影圈的氛围很失望,他认为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都对电影限制过多,导致电影的思想性降低,风格越来越少。E本文记述了罗启锐学习电影、拍摄电影的经历,通过他在电影领域的一些独特做法和深刻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位

7、特立独行的香港电影人形象。2文中多次写到了岁月神偷这部电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3罗启锐说自己希望“做一个有思想的电影人”,那么作为一个电影人,他的“有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4请从“梦想”“沉淀”“坚持”中任选一个词,结合罗启锐的奋斗经历,谈谈它带给你的启示。(8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25分)曹禺的清华求学生活田本相1930年暑假,曹禺决心离开南开大学转考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他觉得在南开所学的专业太不符合他的志愿了。也许, 他还觉得南开比较保守。曹禺是作为西洋文学系二年级插班生被清华录取的,这对曹禺来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

8、喜悦,他终于摆脱了早已厌倦的政治经济学。而西洋文学系,对热爱文学、热爱戏剧的他,当然是富于诱惑力的。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怎能不高兴呢!他总是充满着憧憬,新的机遇又使他在憧憬中织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清华,的确是美丽的,俨然一座“世外桃源”。和南开比起来,处处都显得更新鲜更动人了。校园清静幽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在绿阴中露出矗立于土丘上的白色气象台,背衬着蔚蓝色的天空,还有天空中悠悠的朵朵白云。这里既有被吴宓教授考证为红楼梦中怡红院的古月堂,还有为朱自清教授所欣赏流连的“荷塘月色”这些都诱发着人们强烈的攻读愿望!而土丘、木桥更给清华园增添了秀丽的姿色。这美好的学府给曹禺带来美的遐想。他满以为西

9、洋文学系的课程,定会比南开的政治经济课程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但他的希望却部分地落空了。他早就知道西洋文学系主任王文显教授,据说王先生对戏剧很有研究,专门教授戏剧,他对教授抱着满腔希望,但王先生讲课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他编的讲稿在课堂上读,照本宣科。高年级同学说,他每年都是这样照本宣读,不增也不减。他讲的内容倒很扎实,这未免使曹禺感到太枯燥了。还有吴宓教授,为人很怪,教的是西洋文学,讲19世纪浪漫诗人的诗,却专门写文言文,一身老古董气息。虽然在课堂上也不无收获,但曹禺似乎感到光靠听课是不行了,必须自己去找老师,那就是书籍。清华有一种很好的风气,每个教授上课都指定许多参考书,就放在图书馆阅览室的

10、书架上,任学生自己去读。像王文显先生的戏剧课,就指定学生去阅读欧美的戏剧名著。清华图书馆为曹禺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为他最如意的所在。每当坐下来,打开书本,他就像进入了一个生动活跃的世界。他沉迷在这世界里忘记了一切。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世界变得是如此绚丽多姿,美不胜收。特别是那么多戏剧书刊,很多是他未曾看到的,他真是如饥似渴地在吞吸着。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他的老同学孙浩然这样回顾曹禺在清华大学的读书生活:几个人在一起聊天,他很少发言,他总是坐在一边听,一边记。他什么都记,把那些警句记下来。笔记本上横七竖八,也记别人的谈话,他是博闻强记。他课内功课不是很好,他学好几种外语

11、,又要看好多书,顾不上其他功课。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从图书馆出来,也总是抱着一摞书,在路上碰到他,他也在看书。他更多的时间是钻研戏剧。读戏剧史,也读戏剧理论,从希腊悲剧到现代的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他徜徉在希腊悲剧之中,他惊异的是那些具有神奇诱惑力的故事,血缘的关系,天意的报应,命运的残酷;在那些绝妙的巧合中都隐藏着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是那么令人痴迷,又是那么令人深思。他还不能说清楚这种悲剧的神秘性,但他似乎从中领悟到戏剧的美感和那种神秘是凝结在一起的。当他迈进莎士比亚的戏剧殿堂之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复杂变异的人性,精妙的戏剧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浩瀚的想象力,使他

12、拍案叫绝。他特别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诗意和诗的语言,每个人物说出来的台词,时如潺潺涓流,时如长江大河,内蕴着人性的奥秘,饱含着永恒的真理。莎士比亚的浩瀚博大令其折服,而契诃夫戏剧于平淡中见深邃的风格也使他倾心。契诃夫把他迷住了。他觉得契诃夫同易卜生、莎士比亚都不一样,契诃夫的戏剧感情深沉而不外露,看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他把这个审美的追求深深地藏在心里。他流连于世界戏剧艺术的长廊里,除了这些令他醉心的戏剧大师,其他如法国的莫里哀、雨果,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英国的王尔德、萧伯纳、高尔斯华绥,还有开现代派戏剧先河的斯特林堡、霍普特曼、梅特林克等人的剧作,都在他系统阅读之列。他在写出惊世名剧雷雨之前,已经读了几百部中外剧作。(摘编自田中相的曹禺传)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曹禺早已厌倦了所学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更不能接受南开大学比较保守的氛围,所以他下决心转考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B有时,希望多大失望就会有多大。美丽的清华校园带给初来的曹禺无限的遐想,随后也让他感受到了极大的失落。C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王文显、吴宓等教授,要么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