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750646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打算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别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深厚的感情。学习重点深化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建,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学习方法自主、探讨、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用。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

2、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高校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志向、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高校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整体感知(一)速读测试。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题目是:_;作者是:_。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地点是:_。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6、“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爱的是什么?答: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记),第1段写的是什么

3、内容?答: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二)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留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联系课文,理解说明下列词语:际遇;尘缘;穹隆;哽咽;迷离;涉足;徜徉;絮语。犀利;古朴;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似曾相识。白驹过隙;茫然若失。二、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探讨为主,老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

4、好,为什么?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明确:近乎无望激烈担心的探寻沉静,愉悦,安详四个“起先”、三个“渴望”。)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来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写板书)(明确:北大的图书馆为“我”打开奇妙的真理之窗,引领“我”学问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力的感召。)6、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高校,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当从她的成才故事

5、中吸取一点什么呢?三、巩固检测1、文章根据、的依次,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3、作者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4、自由诵读第11段,体会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及重点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中学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验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许多诗

6、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竞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高校英语系破格录用,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高校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志向、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高校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

7、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留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探讨为主,老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我聚精会神地凝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异、喜悦与感动,静静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憧憬,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簇新了吗?”这个情节特别好玩,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特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

8、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傲慢,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建,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翱翔!”“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酷爱、感谢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很多书,结识了很多人;北大让作者起先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溢、更加丰富。“我没有遗忘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绚丽的珍宝。“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

9、培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挚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酷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细读、感受、理解,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憧憬北大,酷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片情意。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酷爱的地方

10、”,“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恒久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高校,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当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建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学问、有才智的人才。布

11、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光远的际遇为题目,写出憧憬光远,酷爱光远,感谢光远和要为光远做贡献的一片情意,课下沟通。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接着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2接着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别的思想感情。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教学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学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简洁介绍作者田晓菲,导入新课。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许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

12、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竞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高校英语系破格录用,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高校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志向、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高校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二正字音际遇:遭受(多指好的)。尘缘(yua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迷离;模糊而难以辨别清晰。涉足(S

13、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angyang):安闲自由地步行。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犀利(xi):(武器、言语等)锐利;锋利。古朴:朴实而有古代的风格。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安恬(tian)安详安静。撷取(xie):摘下,取下。惆怅(ChouChang):伤感,失意。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哽咽(ye):低声哭泣。似曾相识:似乎曾经相识它。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妙的举止姿态。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似乎失去了什么。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很多话积累在心底。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方日影。隙,空隙。比

14、方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速地越过一样。三、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留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探讨:1集中留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幻想。其次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酷爱之情。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将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依次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按时间依次来写,七岁时的幻想十岁时的信念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第一段“我聚精会神地凝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异、喜悦与感动,静静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憧憬,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其次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簇新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