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74399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阅读附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那么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那么傃东山而归,故名

2、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那么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陂bi:水田。傃s:向,向着,沿着挹y:通“揖,作揖。【小题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故名之曰“放鹤亭 【小题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欣然起行大道之行也B升高而望,得异

3、境焉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作亭于其上冻风时作,作那么飞沙走砾!D好之那么亡其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译:【小题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D乙文的

4、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观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答案【小题1】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小题2】B【小题3】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短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您懂得隐居的高兴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小题4】3分C解析【小题1】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平时需要注意识记课下注释。考查的是课外文言文中的需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或是有时,可以联系?三峡中的“或王命急宣。名,是命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小题2】B中“望都是“远看的意思。A.行走 实行、施行、推行;C.建造 产生;D.使灭亡 逃跑。【小题3】重点词语的意思要准确,如“但是“只的意思,“耳,“罢了的意思。“子是“您的意思,“乎是“吗的意思,“虽是“即使“易是“交换的意思;反问句式,要叙述出来。【小题4】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C项分析是不对的。考点: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此题考查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判断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